商品簡介
本書內容以清朝立國起,以迄二十一世紀,縷述中國近四百年歷史之演變。上冊由第一至二十一章,包括清帝國從建立、興盛,以至衰亡;西方宗教、帝國主義及商業活動衝擊中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及列強瓜分中國;維新變法、立憲運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下冊由第二十二章至四十二章,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分列及內戰、抗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文化大革命、中美關係及四人幫事件;中國八十年代改革、四個現代化、八九天安門事件、香港回歸及中國邁向二十一世紀。
本書特點
本書不囿於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開出一種折衷調和的史觀,能夠公平公正、客觀冷靜的看歷史事件的發生;並且參考大量西方及日本學者的研究和檔案資料,內容充實。
作者簡介
目次
地圖目錄 xiii
出版者言 xv
原著者中文版序 xvii
郭 序 xix
第六版序(英文版) xxi
第一版序(英文版) xxiii
歷代紀元表 xxv
貨幣及度量衡折算表 xxvii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概念 1
“近代中國”始於何時? 2
“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5
新的綜合思考 11
第一編 傳統制度的延續,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國的興盛 17
清朝的建立 17
努爾哈赤的崛起;滿洲和清的含義;佔領北京
南明抗清運動 24
王朝的鞏固與輝煌 25
順治朝,1644-1661年;康熙朝,1662-1722年
雍正朝,1723-1735年;乾隆朝,1736-1795年
第三章 政治和經濟體制 41
政治結構 41
皇帝和貴族;中央政府機構;地方行政;農村基層控制
經濟制度 53
土地和稅收制度;國家收支;人口
第四章 社會和思想狀況 63
中國社會 63
家庭;宗族;社會分層;士紳;科舉
思想潮流 73
清初對明朝心學的反擊;清代中期的考證學
第五章 對外關係 85
西歐人的來臨 85
探險家和商人;傳教活動;耶穌會影響的衰落;
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中國喪失了現代化的機會
俄羅斯的推進 100
穿越西伯利亞;早期派往中國的外交使團;
《尼布楚條約》,1689年;圖理琛出使留居俄國的
土爾扈特部,1714年;《恰克圖條約》,1727年;
托時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
俄國在中國的特殊地位
第六章 國運逆轉:由盛到衰 123
滿清力量的衰落 123
行政無能;腐敗普遍;滿人和旗人墮落;
財政窘迫;人口壓力;士人失責
會黨起義 127
西方的推進與封貢體系 129
第二編 外患內亂,1800-1864年
第七章 廣州貿易體系 137
單口貿易的緣起 137
廣州貿易 139
行商;交易程序;徵稅與交費;交易項目
外國人在廣州的生活 148
行為規則;司法權問題
英國改變廣州體系的企圖 151
馬戛爾尼使團,1793年;阿美士德使團,1816年
第八章 鴉片戰爭 165
鴉片貿易 165
1834年的律勞卑使命 170
風暴前夕的平靜 173
林則徐在廣州 176
鴉片戰爭 181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第九章 第二次條約安排 193
耆英的新外交 193
與璞鼎查的交情;1844年奏摺;“廣州入城問題”
廣州方面的強硬政策,1848-1856年 198
亞羅戰爭 201
天津談判;1858年《天津條約》;上海稅則商議
第二次協定 207
大沽的擊退;北京協定;俄國的推進
第十章 太平天國革命、捻軍叛亂及回民叛亂 223
社會動盪的根源 223
社會經濟因素;鴉片戰爭的影響;政治腐敗;
武備鬆弛;自然災害;客家人和基督教
太平天國革命的爆發 227
太平天國的制度 234
土地制度;軍政合一;文化和宗教的合一;新曆法;
社會政策
外國的中立立場 237
曾國藩和湘軍 239
天國內訌 242
征戰的轉捩點 243
太平天國的崩潰 246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248
戰略錯誤;意識形態衝突;領導集團的失誤;
太平天國生活的自相矛盾;蹩腳的外交
太平天國革命的遺產 250
捻軍叛亂和回民叛亂 252
第三編 外國帝國主義加劇時期的自強運動,1861-1895年
第十一章 清朝中興與自強運動 261
新領導人及辛酉政變 262
合作政策和外交現代化 265
總理衙門;通商大臣;同文館;海關;國際法的引進
軍事現代化和早期工業化 274
先驅者;恭親王與李泰國─阿思本鑑隊;
各省自強運動的開始;守舊派的反對
自強運動的各個階段 280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自強運動的局限與影響 285
缺乏協調;眼界狹窄;資本匱乏;外國帝國主義;
技術落後和士風日下;社會和心理惰性
第十二章 對外關係與宮廷政治,1861-1880年 303
對外事務 303
斌椿使團,1866年;蒲安臣使團與修約,1868-1870年;
天津教案,1870年;覲見問題,1873年;
馬嘉理案,1875年
慈禧太后及其政治 313
懲戒恭親王;控制王位繼承
第十三章 外國侵佔臺灣、新疆與安南 321
日本侵略臺灣,1871-1874年 322
俄國侵佔伊犁,1871-1881年 325
清代在新疆的統治與回民叛亂;海防與塞防之爭;
崇厚出使和《里瓦幾亞條約》,1879年;
曾侯和《聖彼得堡條約》,1881年
爭奪安南的中法戰爭,1884-1885年 332
法國的入侵;清流黨的興起;戰爭爆發;和平解決
第十四章 帝國主義加緊擴張:日本侵略朝鮮與“中國的瓜分危機” 339
朝鮮的開放 339
國內暴亂與國際政治 342
1882年兵變;1884年暴動;東學黨叛亂,1894年
戰爭爆發 346
和平協定 347
清朝失敗的原因349
戰爭的反響 350
帝國主義加緊擴張;民族工業受到壓制;日本的崛起;
中國的新政治運動
戰後的對外關係 351
三國干涉;中俄秘約;割地狂潮;門戶開放政策
第四編 改革與革命,1898-1912年
第十五章 1898年的維新運動 361
早期維新派和傳教士的影響 361
保守的改革者:翁同龢和張之洞 364
激進的改革者:康有為和梁啟超 366
今文經學運動;康有為努力爭取認同;康有為的崛起
百日維新 376
皇太后與政變 379
變法失敗的原因和影響 383
維新派缺乏經驗;慈禧的權勢;保守派的反對
第十六章 義和團事件,1900年 389
義和團事件的背景 89
對基督教的憎惡;民眾對帝國主義的怒火;
外國經濟支配下的艱難生計;自然災害
拳民的緣起 392
朝廷庇護拳民 393
東南互保 397
媾和 399
俄國佔領滿洲 402
義和團事件的影響 404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憲派 409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409
立憲運動,1905-1911年 413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 、社會和經濟變化,重點討論1895-1911年 425
思想的再定位425
傳統思想的變質;新學;日文譯著
社會的變化 432
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的瓦解;新興階層;城市的成長
經濟困境 435
預算赤字;貿易失衡;外國投資及其控制作用;
帝國主義的兩面性
第十九章 歷史透視野下的清王朝 447
軟弱的領導與不完善的體制;滿人對漢人的猜疑;
對西方挑戰本質的無知;內憂外亂與資本不足;
外國的作用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與軍閥割據 459
革命的背景與特徵 459
清朝的衰敗;人民起義的傳統;外國的影響;
政治變革的必要;畢三次革命之功於一役
孫中山與革命 461
檀香山與香港的影響;興中會,1895年;倫敦蒙難;
艱難時期,1896-1900年;同盟會成立,1905年
共和國的興起 470
鐵路國有化;武昌起義;清帝退位;歷史意義
袁世凱背叛共和 479
二次革命;袁的帝制之夢
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7年 485
清帝復辟,1917年;軍閥混戰
第五編 主義與抗戰,1917-1945年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年 495
背景 496
新文化運動的展開 499
陳獨秀與《新青年》;蔡元培和北大;胡適及其貢獻
五四運動,1919年 503
新文化運動的擴展 506
外來訪客;問題和“主義”;到東方去!到西方去!
結論 511
圖片來源 519
索引 521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