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實踐:組織傳播理論與研究
商品資訊
系列名:新聞傳播叢書
ISBN13:9789866035029
替代書名:Re-turn to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出版社:威仕曼文化
作者:秦琍琍
出版日:2011/09/01
裝訂/頁數:平裝/256頁
規格:23cm*17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組織傳播是關乎人們組織生活與溝通行為的學科,人的一生無法脫離組織,而溝通互動則是組織生活的重心所在,瞭解組織中訊息產製、意義建構、管理說服、領導統御以及文化形塑等傳播行為,除有助於我們每天工作的進行,也能幫助我們脫離既有組織結構的限制,創造出更多元與民主的組織生活。
本書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除透過系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全面且深入的瞭解組織傳播的理論基礎與歷史發展、並進一步探討組織傳播在台灣與華人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外,亦透過在地的實證研究,幫助讀者將理論與實際生活中的組織扣連,以解決實務問題與建構生活世界。
這是一本強調組織傳播知識與行動實踐的書,從學養知識、到優質組織人的素養,乃至當代人連結社群的修養思維來看組織傳播,本書跳脫了傳統對於「學門」討論的框架,而以一種新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學術領域--透過傳播,我們得以瞭解組織與展現人性;透過傳播,我們才有擺脫既存組織結構的制約並開展個體能動與創造性的可能。
本書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除透過系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全面且深入的瞭解組織傳播的理論基礎與歷史發展、並進一步探討組織傳播在台灣與華人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外,亦透過在地的實證研究,幫助讀者將理論與實際生活中的組織扣連,以解決實務問題與建構生活世界。
這是一本強調組織傳播知識與行動實踐的書,從學養知識、到優質組織人的素養,乃至當代人連結社群的修養思維來看組織傳播,本書跳脫了傳統對於「學門」討論的框架,而以一種新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學術領域--透過傳播,我們得以瞭解組織與展現人性;透過傳播,我們才有擺脫既存組織結構的制約並開展個體能動與創造性的可能。
作者簡介
秦琍琍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傳播博士
美國俄亥俄大學傳播碩士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
經歷: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兼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 講師/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傳播理論、質化研究方法、組織傳播、傳播管理、語藝研究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傳播博士
美國俄亥俄大學傳播碩士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學士
經歷: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副教授兼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 講師/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傳播理論、質化研究方法、組織傳播、傳播管理、語藝研究
序
花,開了……
出書前兩個月,到客家電視台演講,順道拜訪了初任公廣集團董事長的趙雅麗老師,談到將出版的新書與寫作過程,趙老師在鼓勵之餘,也分享她當年出書的經歷,其間我們很自然的用到「花,開了……」的隱喻,來描述一本學術著作的誕生,彷彿涵養花朵般,需要時間與心力的澆灌,及至其順時自然的熟成綻放而無須過多的矯飾。
但在順時自然的背後,依然有著個別獨特的心路歷程。組織傳播學門的確立,至今已超過七十個年頭,自己接觸這個領域也超過二十年,從初遇時對其兼容並蓄的跨學門特色感到驚喜、到隨後衍生出關乎自身與學術定位的提問,乃至這些年來思索種種研究可能與尋找答案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觀照與定位、角色形塑與協商,以及定義組織傳播學研究及其之於台灣乃至華人社會的過程。
這本書的寫作,也彷彿是一系列生成、展現與實踐的過程,從行動者到實踐場域的一路梳理,書寫的不只是理論與學術知識,也是自己這一路走過的歲月與學術實踐。因此,本書的主旨不僅在於描繪∕詮釋∕界定出研究者、被研究者、學門、傳播、組織與所處社會及彼此間的關係,也蘊含了對當下生活世界建構一個知識框架,以解決種種實務問題的企圖,這也是本書取名「重‧返實踐」之意,因為本書彰顯的是在地迸生的知識,好讓我們能知其所以然的更貼近所處的社會與組織真實。
在高等教育機構與傳播學術社群的這些年中,有十年多的時間是兼任行政職務,也陸續參與不同學術團體的運作,在種種角色的扮演中,有著對於機制運作的建立與衝撞、個人理想與組織利益的權衡、領導與被領導角色的拿捏,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消散等種種經驗;而從研究美國的老人中心和消防隊等組織起,到歷經台灣福特六和、華航、東元電機、南僑化工、中華電信、公廣集團,以及數家媒體組織文化的田野研究迄今,加上其中因不同研究案而不斷進出金融業、科技業、傳播業以及外商公司等組織進行訪談與觀察,在每次進出場域和深入訪談中,無論研究主題是文化、衝突、決策、性別或是領導,也不管訪談的對象是董事長、總經理、中層管理者或是基層員工,總能感受到個體成員在當代組織行動-結構、個體-集體以及自主-限制等二元對峙中所有的悲與喜、成敗與得失以及掙扎與希望。
因此,本書從「驚奇」與「提問」開始,希望在書寫的過程中,回應與思考關乎自身的「組織傳播學之於自我人生意味著什麼?」關於社會的「組織傳播學之於社會的其他人有何意義與幫助?」以及關於學術建制的「華人社會能有自己的組織傳播學嗎?」等問題。書中共分理論篇、研究篇與實踐篇三個部分,其目的一方面希望能提供理解組織傳播學從理論到實踐兩者關係間一個新的視角與可能;另一方面也期待從台灣本土組織傳播研究而至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門的發展中,對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實踐提出一個思考框架,並能透過組織傳播學的應用,幫助個體與群體超越結構的束縛與限制,並能以多重的實踐形式達成想望與目標。
一朵花的綻放,需要許多關愛與澆灌;一本書的出版,也一樣有著許多的關懷與祝福。感謝從大學起帶領我走進傳播學門的陳世敏、林東泰、關尚仁與趙雅麗等老師,這些年來,老師們總不忘在適當的時候幫我一把。感謝Tom Daniels、Fredric Jablin等老師帶領我進入組織傳播的領域,當年因為能跟著大師級的Jablin在UT-Austin學習而雀躍不已,但在隨後的幾年間,也常因跟著一位治學嚴謹的老師吃到不少苦頭,但無論學術上如何要求,Jablin對學生的認真負責與關懷總是能讓人感懷在心,老師已在幾年前因意外過世,而這幾年在帶領博士班與碩士班學生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受到其身教對於我的影響;感謝從念碩士起就認識的彭芸老師,因緣際會在Ohio University相識後的許多照顧,每次見面總會提醒我要寫書,這回也特別在百忙中給我很多中肯的建議;感謝世新的成嘉玲董事長、牟宗燦前校長、賴鼎銘校長和熊杰副校長,因為他們的賞識與託付,讓我能在這些年兼行政職務的過程中實踐與反思所學,終能有自己的思維與洞見,額外的收穫則是能跟著幾位長輩學到許多待人處世之道;感謝我在世新的好同事們,從傳研所時代的黃光玉與戚栩遷兩位老師,到口傳系的黃鈴媚、葉蓉慧、沈錦惠、周玉山老師等,在相處與共事的日子中,他們於公於私的協助和體諒,讓世新歲月更有人情味,尤其要謝謝黃鈴媚老師在極短時間幫我看完草稿並提供寶貴意見;此外,衷心感謝鄭瑞城老師,能在寫作過程中給予建議和提醒;特別要感謝人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鍾振昇老師允諾寫序,當年還是學生時即拜讀過鍾老師的文章,鍾老師是美國少數研究組織傳播的傑出華人學者,鑽研此領域數十年間有其獨特的見解,也一向關心華人學術社群的發展,能得此前輩先進為本書寫序,覺得十分光榮。
最後,感謝愛我、帶領我一生的天父,讓所學能與生活和工作完全扣連,而走過的人生歲月雖未必皆是天色常藍、花香常漫,但父神的美意總讓我得以成長和蛻變;感謝愛我和我所愛的家人們,父母親終生的付出、先生的鼓勵與體恤,以及八歲女兒在寫作過程中常因為無法得到媽媽陪伴而流的委屈淚水,謝謝你們的愛常常溫暖我的心。
花開燦爛,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對讀者和學術社群有所幫助與貢獻。但能力有限,在內容及撰寫上不免仍有不足之處,書中若有錯誤或疏漏的地方,尚祈各界賢達不吝賜教為感。
秦琍琍
2011暑期於美國加州
出書前兩個月,到客家電視台演講,順道拜訪了初任公廣集團董事長的趙雅麗老師,談到將出版的新書與寫作過程,趙老師在鼓勵之餘,也分享她當年出書的經歷,其間我們很自然的用到「花,開了……」的隱喻,來描述一本學術著作的誕生,彷彿涵養花朵般,需要時間與心力的澆灌,及至其順時自然的熟成綻放而無須過多的矯飾。
但在順時自然的背後,依然有著個別獨特的心路歷程。組織傳播學門的確立,至今已超過七十個年頭,自己接觸這個領域也超過二十年,從初遇時對其兼容並蓄的跨學門特色感到驚喜、到隨後衍生出關乎自身與學術定位的提問,乃至這些年來思索種種研究可能與尋找答案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觀照與定位、角色形塑與協商,以及定義組織傳播學研究及其之於台灣乃至華人社會的過程。
這本書的寫作,也彷彿是一系列生成、展現與實踐的過程,從行動者到實踐場域的一路梳理,書寫的不只是理論與學術知識,也是自己這一路走過的歲月與學術實踐。因此,本書的主旨不僅在於描繪∕詮釋∕界定出研究者、被研究者、學門、傳播、組織與所處社會及彼此間的關係,也蘊含了對當下生活世界建構一個知識框架,以解決種種實務問題的企圖,這也是本書取名「重‧返實踐」之意,因為本書彰顯的是在地迸生的知識,好讓我們能知其所以然的更貼近所處的社會與組織真實。
在高等教育機構與傳播學術社群的這些年中,有十年多的時間是兼任行政職務,也陸續參與不同學術團體的運作,在種種角色的扮演中,有著對於機制運作的建立與衝撞、個人理想與組織利益的權衡、領導與被領導角色的拿捏,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消散等種種經驗;而從研究美國的老人中心和消防隊等組織起,到歷經台灣福特六和、華航、東元電機、南僑化工、中華電信、公廣集團,以及數家媒體組織文化的田野研究迄今,加上其中因不同研究案而不斷進出金融業、科技業、傳播業以及外商公司等組織進行訪談與觀察,在每次進出場域和深入訪談中,無論研究主題是文化、衝突、決策、性別或是領導,也不管訪談的對象是董事長、總經理、中層管理者或是基層員工,總能感受到個體成員在當代組織行動-結構、個體-集體以及自主-限制等二元對峙中所有的悲與喜、成敗與得失以及掙扎與希望。
因此,本書從「驚奇」與「提問」開始,希望在書寫的過程中,回應與思考關乎自身的「組織傳播學之於自我人生意味著什麼?」關於社會的「組織傳播學之於社會的其他人有何意義與幫助?」以及關於學術建制的「華人社會能有自己的組織傳播學嗎?」等問題。書中共分理論篇、研究篇與實踐篇三個部分,其目的一方面希望能提供理解組織傳播學從理論到實踐兩者關係間一個新的視角與可能;另一方面也期待從台灣本土組織傳播研究而至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門的發展中,對在地知識的建構與實踐提出一個思考框架,並能透過組織傳播學的應用,幫助個體與群體超越結構的束縛與限制,並能以多重的實踐形式達成想望與目標。
一朵花的綻放,需要許多關愛與澆灌;一本書的出版,也一樣有著許多的關懷與祝福。感謝從大學起帶領我走進傳播學門的陳世敏、林東泰、關尚仁與趙雅麗等老師,這些年來,老師們總不忘在適當的時候幫我一把。感謝Tom Daniels、Fredric Jablin等老師帶領我進入組織傳播的領域,當年因為能跟著大師級的Jablin在UT-Austin學習而雀躍不已,但在隨後的幾年間,也常因跟著一位治學嚴謹的老師吃到不少苦頭,但無論學術上如何要求,Jablin對學生的認真負責與關懷總是能讓人感懷在心,老師已在幾年前因意外過世,而這幾年在帶領博士班與碩士班學生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受到其身教對於我的影響;感謝從念碩士起就認識的彭芸老師,因緣際會在Ohio University相識後的許多照顧,每次見面總會提醒我要寫書,這回也特別在百忙中給我很多中肯的建議;感謝世新的成嘉玲董事長、牟宗燦前校長、賴鼎銘校長和熊杰副校長,因為他們的賞識與託付,讓我能在這些年兼行政職務的過程中實踐與反思所學,終能有自己的思維與洞見,額外的收穫則是能跟著幾位長輩學到許多待人處世之道;感謝我在世新的好同事們,從傳研所時代的黃光玉與戚栩遷兩位老師,到口傳系的黃鈴媚、葉蓉慧、沈錦惠、周玉山老師等,在相處與共事的日子中,他們於公於私的協助和體諒,讓世新歲月更有人情味,尤其要謝謝黃鈴媚老師在極短時間幫我看完草稿並提供寶貴意見;此外,衷心感謝鄭瑞城老師,能在寫作過程中給予建議和提醒;特別要感謝人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鍾振昇老師允諾寫序,當年還是學生時即拜讀過鍾老師的文章,鍾老師是美國少數研究組織傳播的傑出華人學者,鑽研此領域數十年間有其獨特的見解,也一向關心華人學術社群的發展,能得此前輩先進為本書寫序,覺得十分光榮。
最後,感謝愛我、帶領我一生的天父,讓所學能與生活和工作完全扣連,而走過的人生歲月雖未必皆是天色常藍、花香常漫,但父神的美意總讓我得以成長和蛻變;感謝愛我和我所愛的家人們,父母親終生的付出、先生的鼓勵與體恤,以及八歲女兒在寫作過程中常因為無法得到媽媽陪伴而流的委屈淚水,謝謝你們的愛常常溫暖我的心。
花開燦爛,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對讀者和學術社群有所幫助與貢獻。但能力有限,在內容及撰寫上不免仍有不足之處,書中若有錯誤或疏漏的地方,尚祈各界賢達不吝賜教為感。
秦琍琍
2011暑期於美國加州
目次
推薦序 回到未來 i
自序 花,開了…… vii
Chapter 1 重‧返實踐──新世紀的組織傳播學 1
第一節 從驚奇與提問開始 2
第二節 傳播作為理解組織的理路 7
第三節 知識的產製與實踐 10
參考文獻 12
理論篇──新理論的建構 15
Chapter 2 傳播與組織 17
第一節 人與組織──改變中的世界與工作場域 18
第二節 組織傳播學的想像與發展 21
第三節 傳播與組織 29
參考文獻 33
Chapter 3 重探組織傳播學的古典理論與研究取徑 37
第一節 建構與解構理論 38
第二節 從理性到效率──古典科學管理取徑 41
第三節 從開放到權變──系統理論取徑 48
參考文獻 51
Chapter 4 組織傳播理論與研究的新轉向 53
第一節 轉向語言的組織傳播學 54
第二節 強調意義的詮釋取徑 56
第三節 解放旨趣的批判取徑 60
第四節 語藝轉向的組織研究 62
第五節 從理論到實踐 65
參考文獻 68
研究篇──組織與論述 73
Chapter 5 跨世代的組織溝通──工作價值觀與領導互動 75
第一節 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組織情境 76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探討 78
第三節 研究架構、目的與方法 85
第四節 組織中的世代差異與自我認同 89
第五節 組織溝通與工作滿意 95
參考文獻 99
Chapter 6 組織論述、組織認定與組織文化 105
第一節 組織論述的多樣與跨界 106
第二節
組織論述、組織認定與組織文化──從語藝觀點檢視公廣集團的整併過程 109
第三節 研究架構、目的與方法 112
第四節 公廣集團論述建構之組織真實 119
第五節 語藝觀點的組織論述研究 130
參考文獻 132
Chapter 7 組織傳播、性別與領導 139
第一節 組織傳播與女性領導 140
第二節 從紮根理論看組織溝通與性別 142
第三節 女性領導的自我認知與溝通模式 147
第四節 性別傳播與組織真實的建構 152
第五節 反思組織、性別與領導 158
參考文獻 160
實踐篇──
組織傳播在華人社會的發展 165
Chapter 8 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的發展與建構 167
第一節 組織傳播學在地化發展 168
第二節 華人組織傳播學發展現況 170
第三節 在地的研究取徑與關懷 179
第四節 華人組織傳播學發展的挑戰與轉機 184
參考文獻 186
Chapter 9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本土組織傳播學研究的再思 191
第一節 解構與建構組織 192
第二節 組織的後設論證 195
第三節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組織傳播學研究 199
第四節 對話的加入與延續 207
參考文獻 211
Chapter 10
從素養到學養──再思組織傳播在華人社會的實踐與發展 217
第一節 實踐社群與組織素養 218
第二節
組織學養──組織傳播在華人社會的學術發展與契機 222
第三節 修養與連結 226
第四節 未盡之語 228
參考文獻 229
自序 花,開了…… vii
Chapter 1 重‧返實踐──新世紀的組織傳播學 1
第一節 從驚奇與提問開始 2
第二節 傳播作為理解組織的理路 7
第三節 知識的產製與實踐 10
參考文獻 12
理論篇──新理論的建構 15
Chapter 2 傳播與組織 17
第一節 人與組織──改變中的世界與工作場域 18
第二節 組織傳播學的想像與發展 21
第三節 傳播與組織 29
參考文獻 33
Chapter 3 重探組織傳播學的古典理論與研究取徑 37
第一節 建構與解構理論 38
第二節 從理性到效率──古典科學管理取徑 41
第三節 從開放到權變──系統理論取徑 48
參考文獻 51
Chapter 4 組織傳播理論與研究的新轉向 53
第一節 轉向語言的組織傳播學 54
第二節 強調意義的詮釋取徑 56
第三節 解放旨趣的批判取徑 60
第四節 語藝轉向的組織研究 62
第五節 從理論到實踐 65
參考文獻 68
研究篇──組織與論述 73
Chapter 5 跨世代的組織溝通──工作價值觀與領導互動 75
第一節 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組織情境 76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探討 78
第三節 研究架構、目的與方法 85
第四節 組織中的世代差異與自我認同 89
第五節 組織溝通與工作滿意 95
參考文獻 99
Chapter 6 組織論述、組織認定與組織文化 105
第一節 組織論述的多樣與跨界 106
第二節
組織論述、組織認定與組織文化──從語藝觀點檢視公廣集團的整併過程 109
第三節 研究架構、目的與方法 112
第四節 公廣集團論述建構之組織真實 119
第五節 語藝觀點的組織論述研究 130
參考文獻 132
Chapter 7 組織傳播、性別與領導 139
第一節 組織傳播與女性領導 140
第二節 從紮根理論看組織溝通與性別 142
第三節 女性領導的自我認知與溝通模式 147
第四節 性別傳播與組織真實的建構 152
第五節 反思組織、性別與領導 158
參考文獻 160
實踐篇──
組織傳播在華人社會的發展 165
Chapter 8 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的發展與建構 167
第一節 組織傳播學在地化發展 168
第二節 華人組織傳播學發展現況 170
第三節 在地的研究取徑與關懷 179
第四節 華人組織傳播學發展的挑戰與轉機 184
參考文獻 186
Chapter 9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本土組織傳播學研究的再思 191
第一節 解構與建構組織 192
第二節 組織的後設論證 195
第三節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組織傳播學研究 199
第四節 對話的加入與延續 207
參考文獻 211
Chapter 10
從素養到學養──再思組織傳播在華人社會的實踐與發展 217
第一節 實踐社群與組織素養 218
第二節
組織學養──組織傳播在華人社會的學術發展與契機 222
第三節 修養與連結 226
第四節 未盡之語 228
參考文獻 229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