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大乘的建築觀╳情境主義
完整介紹漢寶德階段性的開創過程:
東海建築→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南藝術學院→世界宗教博物館。
並收錄他十二件具代表性或得獎的建築作品及其設計構思歷程。
◎建築──東海大學
建築是為人而存在的,它的意義與人類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
設計家的教育必須先是人文的教育,然後才是創造力的發揮。
美感的品質與工程的知識只是達成這些目標的工具。
◎科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就是眾妙之門
博物館以展示的技巧達到大眾科學教育、文化普及的目標。
把科學轉變成一個趣味性的展示,使觀眾樂於接受。這裡頭蘊含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創造和美感,不管課題是科學還是非科學,其展示的本身就是一種創造。
◎藝術──台南藝術大學
建造代表學校精神的核心建築、校園的永恆象徵。
今天的建築中將培育出創造明天的偉人,是一種非常人性、非常人文的態度。
散發大學校園的人文氣息,在建築環境上增添一些紀念性、垂之永久的精神。
◎生命──世界宗教博物館
宗教建築是了解一個宗教最直接的媒介
一個宗教,窮我們一生也難以了解其深奧的教理。但作為一個訪客,只要在廟宇或教堂前瞻望片刻,或到殿堂中靜坐一會兒,就可感受其內在精神。
◎人文──建築藝術
大乘的建築家應該是愛人群、愛生命的人,不是孤高自賞的人。
大乘的建築,要設法在建築過程中理解大眾的觀點,以大眾可接受的美學呈現。但並非譁眾取寵,而是心存大眾之念。
◎代表性建築作品介紹──
1972救國團洛韶山莊|1975救國團溪頭活動中心|1978救國團天祥青年活動中心(1979第一屆建築師雜誌獎金牌獎)|1980救國團澎湖金龍洞青年活動中心(1981第三屆建築師雜誌獎金牌獎)|1980花蓮鍾外科(1981第三屆建築師雜誌獎銀牌獎)|1983救國團花蓮學苑|1983彰化縣文化中心(1983第五屆建築師雜誌獎銀牌獎)|1983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1984救國團澎湖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1984第六屆建築師雜誌獎金牌獎)|1985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中心|1985聯合報南園|1999人權紀念碑
◎建築雜誌的開創與省思──
《百葉窗》、《建築》、《建築與計劃》、《境與象》
本書以全面而完整的角度,呈現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漢寶德,在他不同的生命階段所經歷的一連串開創過程,包括東海建築系的改革與成長、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籌備與規劃,台南藝術學院的紀念性院落建築,以及世界宗教博物館以空間與影像呈現理念的生命教育。
自1982年離開東海教職之後,他的建築觀也有了改變。由於他看到在民主時代、多元價值觀之下,人類的普遍性美感與民族的獨特性美感的互相激盪,建築出現豐富面貌,故提出「大乘的建築觀」,主張建築要理解大眾的觀點,以大眾可以接受的美學呈現出來,但非譁眾取寵,而是心存大眾之念。接著,他再提出一個與大乘觀相連接而更加完備的觀點──「建築的情境主義」,指基於人性、以人類的行為結合心靈的需要而產生的建築。
本書還收錄他十二件具代表性或得獎的建築作品及其設計構思歷程,以及早年開創和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所編的建築雜誌創刊號文章,並編有完整的作品年表和著作目錄。
◆今年九月是漢寶德老師的八十大壽,本書的出版除了誌賀之外,也完整呈現漢老師的生命發展歷程,別具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漢寶德
著名建築師暨建築學者,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1934年生,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等。
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爾後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早年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及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美》、《美感與境界》、《設計型思考》、《漢寶德建築行》、《建築.生活容器》、《建築.歷史.文化》、《東西建築十講》等。曾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中華日報副刊、天下雜誌、大地雜誌、探索雜誌、人本教育札記、明道文藝雜誌撰寫專欄。
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2年第二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終身成就獎。
編者: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碩士,現為黃健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曾任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2002-2004年任建築師雜誌社副社長兼主編。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所編刊物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台灣.法國公共藝術》、《2001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2年台灣建築獎專輯》、《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著有《貝聿銘的建築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等。
序
另類的回憶錄
黃健敏
一九六○年東海建築創系,系主任陳其寬引進了基本設計課程作為新鮮人的入門,這個師承「包浩斯─哈佛」的課程,相較於仍以圖學為基礎的老牌成大建築系,不啻是台灣建築教育的一大突破,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儼然與世界接軌了!漢寶德在台南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初階學習還是布雜傳統,從他當年的習作就是佐證。
一九六一學年漢寶德以講師身分在東海建築任教,開設西洋建築史的課程,一九六二學年增授建築設計與中國建築史。當年度的基本設計課程由胡宏述接手。就建築設計教學的體驗,他撰寫了〈談建築系二年級設計教學〉一文,發表於《百葉窗》第四卷第一期,該文後收錄於建築的精神向度(境與象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六月)。一九六七年漢寶德留學歸來,接替胡兆輝出任第三屆東海建築系主任,除了設計課之外,還講授進代建築史;同時與經濟系、社會系、政治系合作,規劃了都市計劃課程,將建築跨領域至環境設計。對於較建築尺度更大的都市,早在求學時期他已關切有興趣,大學畢業論文就翻譯了被譽為美國建築評論之父劉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 1895-1990)的《都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38)的末兩章。
重回大度山,教學的同時創辦《境與象》雜誌,塑造了東海建築的黃金時代,也為台灣建築暨建築教育開啟漢寶德的風雲年代。七○年代初,由於負責板橋林家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漢先生以學術暨科學的態度從事,從此為台灣的古蹟維護創造典範。繼而負責彰化孔廟的調查與修復,研究古蹟的心得,為早年幾何型的建築設計開拓新境。循著歷史性的地域主義,將傳統建築的語彙納入設計,從一九八○年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以降,至二○○五年慈航堂,有系列性的成果。戰後台灣的情勢,使得政府力圖以國族主義的大傳統鞏固政權,在建築層面莫不以大屋頂的形式呈現,至一九八○年中正紀念堂落成方歇。在此之前,關切建築現代化的知識人士或撰文批判,或透過作品宣揚。漢寶德未曾缺席,從《建築》雙月刊雜誌至《境與象》雜誌都有相關文章,對建築本土意識的建立有深遠之影響。而救國團系列建築作品,正反映了漢先生的心路歷程,感念救國團主任宋時選所給予的機會,使得理念能夠實踐,二○○六年獲國家文藝獎建築獎,漢先生特邀請宋時選為頒獎人,突顯建築家與業主之間的深厚情誼。
漢寶德的精彩人生,當然不侷限於建築界,《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一書為歷史留下珍貴的記錄。然而閱畢全書,有淺嘗即止之嘆。二○一二年回憶錄增訂,添加了兩章。因為曾為漢先生編過多本書之經驗,當時我就構思匯編漢先生自撰的文章,他人的訪談等等,成為另類的回憶錄,進一步地詮釋《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的諸般事蹟,以表彰傳主的貢獻與影響。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建築獎頒予漢寶德,獲獎的理由是:
漢寶德先生之建築創作貢獻卓著,他對城市及居住環境的社會、經濟、政治層面及其文化內涵均有獨到的見解。漢先生數十年來持續建築創作、建築教育、建築著作、文化評述,乃至藝術教育等,他的思想、著作、人品、藝術修養各方面均具標竿性,對廣大民眾及年輕學子有深遠的影響力。
漢先生在諸多領域的豐功偉業,委實難以周全的涵蓋。本書內容謹以東海建築為始,止於宗教博物館,旁涉作品與著作。初稿甚多,如今是刪除四分之一內容的結果。不過初稿就未將古蹟保存與美感教育兩項輯入,古蹟保存部份,我另編輯了兩本專書﹕《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暖暖書屋,二○一三年八月)與《倚窗細吟建築》(藝術家出版社,二○一四年九月),可供參考輔閱。美感教育部份,自二○○八年擔任文建會生活美學推動委員會召集人,至二○一三年教育部主導「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踐計畫」,出任核心規劃小組召集人,前段的成效在增訂版的《築人間》第十五章〈美感人生〉已略有所記述,並且漢先生就此主題業已撰著《談美》(聯經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等四本書,深信還會有相關的著作問世,這尚是進行式,所以暫不將此主題納入。
這本另類的回憶錄,透過傳主的生平事蹟,寄望漢先生的理想能被更多人瞭解,他的理想能由更多人同心協力達成、深化!
目次
序言:另類的回憶錄╱黃健敏
1 建築──東海大學
從五年制看我國未來的建築教育方向
東海建築系成長之回顧
2 科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開發與經營╱黃小芳整理
眾妙之門──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自然演化展示
懷念葛登納先生
3 藝術──台南藝術大學
校園建築的古典與浪漫
一條粗石砌成的流水
學院與校園
閱讀台南藝術大學建築
4 生命──世界宗教博物館
宗教建築與文化
宗教、感情與建築
虛擬聖境
5 人文──建築藝術
大乘的建築觀
建築的情境主義
6 作品──大地風景
引言╱黃健敏
一九七二 救國團洛韶山莊──幾何形設計的邏輯╱夏鑄九記錄
一九七五 救國團溪頭活動中心──竹林、木屋、茶
一九七八 救國團天祥青年活動中心╱一九七九第一屆建築師雜誌獎金牌獎
一九八○ 救國團澎湖金龍洞青年活動中心╱一九八一第三屆建築師雜誌獎金牌獎
一九八○ 花蓮鍾外科╱一九八一第三屆建築師雜誌獎銀牌獎
一九八三 救國團花蓮學苑
一九八三 彰化縣文化中心╱一九八三第五屆建築師雜誌獎銀牌獎
一九八三 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一九八四 救國團澎湖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一九八四第六屆建築師雜誌獎金牌獎
一九八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一九八五 聯合報南園──我與南園
一九九九 綠島人權紀念碑
建築作品年表╱黃健敏
7 雜誌──開端啓新
前言
建築.人群──《百葉窗》發刊辭
我國當前建築之自覺運動──《建築》雙月刊發刊辭╱附錄:一年來的《建築》雙月刊
過去、現在、未來──《建築與計劃》雙月刊改刊辭
一個不是宣言的對話──《境與象》╱附錄:題外話
8 附錄
漢寶德著作目錄
漢寶德生平年表
謝 誌
書摘/試閱
救國團洛韶山莊──幾何形設計的邏輯
(夏鑄九紀錄)
先生,我看到您在牆上釘了一張建築模型的照片,看上去好像也是一些三角,半圓的組合。有人說,這些東西不過是一種時髦,想來您是不會同意的?
我同意的,使用三角形、半圓形等是一種時髦。雖然時髦並不能解釋全部意義。
那您為甚麼也去趕這些時髦呢?
為甚麼不呢?「時髦」這個名辭被大家所憎惡,實在想不出甚麼道理。你也許看過電視上放映的一九四○─五○年代的舊片,對他們的衣著不覺得很奇怪嗎?離開現在不過才二十年,我們已經感到有點過於遙遠了。可是自五○年代生存到今天的人,就以我來說,並沒有覺得中間有甚麼突然的不得了的變化。我們今天感覺到的差異,只是一年一年的時髦漸變的結果而已。想想看,如果我們絕對不趕時髦,還停留在五○年代,豈不等於與外國人生存在兩個世代嗎?
照您這樣說,大家拒絕時髦就是落伍的想法了。
我沒有這樣說。時髦社會性的意思,有一種強制力,是不太容易拒絕的,想拒絕的人很多,但多半身不由已。有一件事是事實:時髦與商業有關係,與商業社會中,求新求變的動態觀念有關係,所以在現代工業化國家,時髦容易流轉,在比較靜態的開發中國家,時髦仍被認為是一種新奇而怪誕的事。故這樣看來,拒絕時髦多半發生在比較靜態的國家,在表面上看,就覺得拒絕時髦是落伍了,其實只是靜態國家中,對時間流轉的觀念反應較緩慢而已。
您實在是說,沒有國家沒有時髦的。
完全對。我國的時髦與美國比起來轉變較慢,但也是不可缺的。想想民國以來女人旗袍的改變就明白了。如果一個國家完全沒有時髦,恐怕是文明相當落後的情形了。
回頭來談談建築系本身,三角、半圓為大家取為笑柄的原因是不是「時髦」的過快呢?
可以這麼說,非矩形的幾何形在國際藝術界已經風行了十年以上了,因為國內藝術界,特別是建築界,還沒有接觸的很多,今突然有人使用,就發生形變跳躍的問題,感到十分刺眼。如比在五○年代,穿一件熱褲,那有不引起爭論的呢?
基本上,是文化移殖時產生的問題。
您提到國際藝術界。難道您認為藝術也有時髦在裡面嗎?我們通常總以為藝術有一種永恆價值呢?
正是如此,藝術是人的造物,如果人可以受時髦的影響,藝術家能承受時髦的影響嗎?因為怕離題太遠,暫不牽扯到永恆價值問題。讓我們暫時假定藝術有沒有永恆價值都沒有關係,但藝術一定受時髦的影響。如果不把時髦看成一種壞東西,則可以從正反幾面去看這個問題。正面看,時髦之所由出是一種對新形的發明、創造,或再發現;時髦必須有一個「先驅」,以破除先前的時髦,創造未來的時髦,而這種創造、發現、再發現的過程,是一種藝術的過程──我們不要把藝術家看得太偉大太遙遠、太神聖了。當在某一時髦之時,他努力追求未來的時髦,就是我們所說藝術家不為社會所容的原因。從反面看,藝術家在時髦之中受時髦之影響,亦為當然。蓋每一藝術家,不論其具有多少獨創的能力,在後世的歷史家看來,還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人物,就是因為多多少少感染了大量在當時流行而敬愛的東西。別人穿迷你裙,你也穿迷你裙並不可恥,迷你裙是一個剛過時的時裝主流,創造的力量可以發揮在「迷你」的基礎上,有什麼不可以呢。
我覺得您好像把「時髦」與「時代性」弄混了。
我是不太看得出時髦與時代性之間的差別的。一般說來,「時代性」比較嚴肅,「時髦」比較通俗,但細分起來,幾乎很難畫一條線。某一藝術品的「時代性」是表示該作品反映所產生時代的精神,後代可以由之而鑒別的,什麼是時代的精神?女人的裙子越穿越短不是我們時代的精神嗎?你可以說前兩年流行拖曳到地的「迷西」裝是例外,但是這種長裝在我看來,暗示著睡袍,隱約的掩蓋裸體;它實在是我們這個性開放世紀的另一種極端的表徵。當然,我承認「時髦」一是指比較瑣細而表面的「時代性」表現,是一種外、內的關係,在基本上,是不十分容易分開的。
那麼三角、半圓等作為一種「時髦」,代表那一類的時代精神呢?
很難說,一下子被考住了。我試著解釋一下,不能保證其正確。現代藝術開始於二十世紀初,就分為兩派,一派是看重於感情表現的,一派是內省看重理性的形態。後面的一派多用幾何形態做均勻的塗抹,影響建築的是後一派。這兩派也因一時之風尚互為畫壇之領袖;比如近十年來,先是普普,後是奧普,而普普屬於前者,奧普屬於後者。很明顯內省的幾何派屬於現代文化正向的機械精神與機械秩序,而表現派是在精神上唱反調的。
近十年來,幾何形的使用幾乎凝結為最完整最簡單的形式,亦即正方形與圓形。故外方內圓的殼子是近年來美術的象徵。在極端的簡單之下,藝術的創造可能性就在方與圓打主意。在變化上,在靜中求動,一種方法是重覆,把方與圓以色調與濃度的不同排列起來。另一種方法是自一中求多,即把方、圓切成一半加以排列。於是四十五度三角與半圓產生了,由於四十五度的斜線有一種很強的動力感,故很快被大家接受。三角與半圓都有一種未完成的特色,使觀者想像一種完成後的局面,故很容易產生視覺上的張力。如果把正方形切成兩個長方形,就沒有這種動力與張力的感覺。故半圓與三角形是現代幾何秩序加上當前動力感所產生的一種時髦形式。
先生,您談到這裡,似乎說建築的外表受這種時髦的影響。能不能說這影響是限於造型呢?
在造型上最具有上面所說的意思,因為藝術形式的影響是造型的。如路易士.康對圓形,半圓形的使用。康的建築是最受其他造型藝術影響,也最影響其他造型藝術,他在巴基斯坦所建造的迪卡東都,紅磚砌成的圓拱,有一種大神的巨靈掌造成大力穿透的感覺。四十五度角的表現力是由查里利.摩爾開發出來的。范裘利的作品曾經使用了割裂圓與四十五度角。這些形式很快的影響了全世界的建築界。大家顯然不一定是抄襲,但是有志一同的樣子。
可是我明明看到很多作品是在平面上使用三角形與半圓的,這不是與上面所說的意思相抵觸了嗎?
沒有。你記得我開始就說,三角形與半圓形雖有時髦的意思,但在建築上卻還加些別的意思。形式上的時代感,與這點「別的意思」加起來,就幾乎是一種很堅實的方法,經人攻擊也不必介意了。
這「別的意思」是些甚麼呢?顯然它不能再與形式有關係了,難道與機能有關係嗎?
不錯,可以說與機能有關係。在純粹主義的建築時代,建築的空間都是矩形,兩邊的比例也許不同,但根本上是一樣的。矩形的空間與機能有甚麼關係呢?請注意,在過去談到建築與機能的關係,是限於空間與空間的距離關係,以及空間的大小,我們有沒有想到空間的形式與機能有關係呢?沒有,因為大家覺得只要量一下房間的長寬,乘起來的面積大體符合就可以了。近年來這個看法漸漸改變了。有些人開始認真的研究機能與空間形態的關係,就發現矩形除了適合所謂彈性空間外,並不能適於大多數的機能,或者至少反過來說,大多數的機能的滿足並不需要矩形。由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形式的創造的可能性就拓寬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使用三角形與半圓形空間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因機能的需要,使用非矩形的各種形式。三角形與半圓形不過是千變萬化的形式中的兩種而已。今天大家習於使用三角形與半圓形,與這兩種幾何形的「時髦」有關,這是我開宗明義先承認時髦存在的原因,但同時亦因為在建築的機能中,有若干成份是需要三角形與半圓形的。在矩形萬靈的時代,沒有人敢於冒犯,今天在思想上解放了,可以自由的使用。
同時,沒有人會建造一座三角形或半圓形的房子的。使用這兩種形式,也是配合矩形或其他種幾何形加以綜合,故只能說是形式與造型之表達語彙增加了而已,在根本上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我們實在用不著害怕。最近我為某教會計劃一個集會所,由於基地的特殊形狀竟無法安排一個勻稱合適的入口,而尚可保有其面積,後來就是由於使用斜線,竟順利解決了。
您的意思是說這些三角、半圓在機能上,應該不比矩形差,有沒有人為三角而三角,為半圓呢?
我剛才說過的意思,是非矩形的使用只能表示在機能上勝過或等於矩形,不會比矩形差。但由於時髦來了,確也有些人不顧內部的機能為何,就大膽的三角、半圓起來。因此在美國有些穩健的人看了四十五度就討厭,認為是一種病態。當然斜線的使用今天已經太廣泛,幾乎是少不了的。而且在當前都市設計的觀念還要依賴它呢。
怎麼與都市設計又扯到一起去了呢?
說來話長,斜線與圓弧的利用本不是現代的事,是自古典時代就有的。羅馬時代的廟宇或廣場,常常以半圓形,做為空間象徵上的使用。斜線的使用更是隨意。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的巴洛克時代,在城市的計劃上,斜線成為不可或缺的連結市內重點的工具,與圓弧共同構成城市空間結構的骨架。這些東西本來是被現代建築革了命的,誰知到了六○年代,有些都市設計家,特別是賓大的一派,又把它們恢復。因為在過去是強調視覺連續感的,現在又復活了,加上對市內交通動線的整理,新的巴洛克觀念再建起來。
使用幾條斜街與建築的造型何干?
大有相干。這本是正正負負的問題。當年街道是平直的,房子自然是方正的,如今街道是斜向的,房子怎能不是三角的?街道在巴洛克觀念中成為空間之主題,不再是附庸。相反的,建築不過是填充在街道與街道之間的實體,用以把街道顯出來而已──倒成為從體了。為了適應街道的需要,建築便不得不帶角,必要時亦不得不畫弧了。所以我說,當前的都市設計觀念是不能不依賴這種非矩形的建築來撐面子的。
這麼說來,今天的建築物有時倒是非三角、半圓不可的了。
可不是麼,我們的條件是內在的條件,雖然已經是相當的具有決定性了,但比起外在環境的條件來,還算不了甚麼。在矩形時代,計劃家們設想城市是矩形的,或是一片自由的地面,可供矩形建築發揮其性能,如今都市設計家規定了街道的模式,建築師在某些地面上,是要假定斜線與圓弧是一種人為的天命,建築形態非如此取不可的。但是我要提醒,斜線與圓弧是時髦,今天的建築師不但不怕街道造成的斜、圓限制,有時還故意去找麻煩呢!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