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商品資訊
ISBN13:4719294100025
出版社:典藏藝術
出版日:2025/04/01
裝訂/頁數:平裝/94頁
刊別:單期月刊
規格:28cm*21cm*1cm (高/寬/厚)
重量:400克
商品簡介
※請確定您所選購之期刊正確無誤,本期為2025年04月號 NO.391 ※
※因雜誌到貨日期不一,請於下單時在備註欄填上您欲購買之期號(過期雜誌恕不接受訂購)※
※本期號上架時間至2025/05/01※
《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91期_04月號
EDITORIAL
20 為動物立像|朱貽安
COLUMN
22 一種實踐關係性的練習|耿一偉
24 時間的詩|姚謙
26 Taiwan Action——藝文生命力的展現|洪三雄
28 美育生根在兒童——從信誼國際兒童動畫奬說起|簡秀枝
ART TALK
30 「我們是貧窮的,也永遠選擇最低的預算——這是我們的倫理和策略立場」專訪梵蒂岡教廷文化教育部部長門東薩樞機|余小蕙
SPECIAL REPORT
34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理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38 台新藝術獎2024年度觀察報告|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44 賴純純——在流動中感知一切,深邃又澄澈的創作洄游路徑|楊椀茹
COVER STORY
48 昂然盛開,在變動中持續生長——「奇異仙境・美麗花朵」在大阪萬國博覽會綻放希望|楊椀茹
FEATURE
50 藝術中的自然史II|朱貽安
52 我來,我見,我想像:藝術家的動物想像與詮釋|沈伯丞
56 以海豚之名|陳懷恩
60 動物的瞳仁裡,只映照人類的凝視|李京樺
62 復育、野放及人類想像——專訪張晏慈談其執導之《永生動物園》|李京樺
64 迎向「觀看」失靈的年代——劉玗混雜感知與重釋自然的創作實踐|陳思宇
66 植物、氣候與帝國——從《展望諸羅城》談起 II|洪廣冀
72 板橋林家花園的百年風貌:解讀郭雪湖《薰苑》色稿中的植物景觀|朱佑霖
OBSERVATION
76 擬造的世界,時空的幽靈——托馬斯.德曼的啟示|嚴瀟瀟
80 對現實世界的新拓展?骷髏、機械手臂與自動剪輯——專訪藝術家皮耶.雨格|李京樺
84 2025臺南新藝獎——「隱身之海.增生之城」的當代藝術探索|朱貽安
86 2024年全球藝術市場狀況分析|Artprice.com
----------
本期主題:藝術中的自然史II
——
自古以來,動物一直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靈感來源。從史前時代的洞穴壁畫,到古埃及的神祇形象,再到中國傳統的青銅器與繪畫,動物不僅是藝術家描繪的對象,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意義。延續三月號「藝術中的自然史I」專題,本期推出專題的第二部分——「藝術中的自然史II」。相較於第一部分更聚焦於植物學,本次專題將視角轉向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探討藝術家如何再現、詮釋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企劃/朱貽安)
名人/編輯推薦
藝術中的自然史II
自古以來,動物一直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靈感來源。從史前時代的洞穴壁畫,到古埃及的神祇形象,再到中國傳統的青銅器與繪畫,動物不僅是藝術家描繪的對象,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意義。延續三月號「藝術中的自然史I」專題,本期推出專題的第二部分——「藝術中的自然史II」。相較於第一部分更聚焦於植物學,本次專題將視角轉向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探討藝術家如何再現、詮釋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專題的開篇,作者沈伯丞以古羅馬統治者凱撒的名言「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為引,將人類與動物的長期關係,濃縮為一段無數次「我來,我見,我征服」的漫長歷史;而藝術家與動物的關係,或許則可描述為「我來,我見,我想像」(Veni, Vidi, Visi)的過程。伴隨著人類視野的擴大與展延,藝術家作品中的「動物」,亦逐漸產生了不同的想像與思考,從神話中充滿狂野想像的奇異生物,到博物學興起後藝術家對動物形態的精確描繪,再到當代藝術中對動物處境的反思、未知生命的探索,這些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顯影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期專題將延續這樣的脈絡,從多個角度切入,呈現藝術家如何通過多樣的藝術形式,再現他們眼中的動物世界。圖像學者陳懷恩以「海豚」為例,進一步探討藝術家如何通過「圖式」來描繪動物。他指出,藝術家在創作中並非總是追求真實地再現動物的外觀,而會受到既有的圖像傳統、文化符碼以及創作功能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特定的動物造型「圖式」。
相較於上述兩篇文章側重於對西方藝術中動物形象的考察,接下來的文章則將視角轉向臺灣當代藝術,關注藝術家如何以批判性的視角,反思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李京樺從「凝視」的角度切入,探討人類在觀看動物時所展現的權力關係,以及藝術家如何試圖在創作中轉變這種觀看模式。他以臺灣當代藝術家張晏慈的劇場作品《永生動物園》為例,探討當動物逐漸從真實世界消失,其形象如何在文化敘事中不斷延續,成為人類記憶與悔意的載體。陳思宇則聚焦於藝術家劉玗的創作,探討其如何通過混雜多重感知的藝術實踐,質疑人類以「觀看」為主的認知方式,試圖在作品中重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劉玗的作品並非依循既有的知識系統進行科學式的展示,而是模擬盲人博物學家魯菲烏斯的感知方式,強調「非視覺性經驗」的價值,挑戰主流的觀看結構。
此外,本期專題也延續了上期對植物學的關注。朱佑霖以畫家郭雪湖的膠彩畫《薰苑》為例,細緻地分析了畫作中描繪的植物種類與其作品特色,再現了日治時期臺灣園林植物的豐富樣貌。洪廣冀的《植物、氣候與帝國:從〈展望諸羅城〉談起》則是延續上期專題文章的第二部分,他從畫家陳澄波的作品《展望諸羅城》出發,探討畫家如何通過對於「雲」的描繪,再現臺灣亞熱帶地區特殊的氣候現象,以及「風」、「雨」等大氣現象如何與人類共同構成歷史。
本期專題雖然並非以環境議題出發,但卻希望藉由回顧藝術家們如何描繪自然,更能進一步激發我們對於人與自然未來關係的思考與想像。
(企劃/朱貽安)
目次
《今藝術&投資》390期(2025年3月號)目錄
108P+別冊32P
關鍵字:今藝術, 投資, 典藏, 當代藝術, 藝術評論, 市場, 藝術家, 畫廊, 收藏, 藝博會
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2 她們的藝術長跑∣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造假有罪 美國奧蘭多美術館的巴斯奇亞偽作展後續∣王嘉驥
26 紀念為善的庶民比紀念威權強人重要 替俊成天橋說幾句話∣蕭文杰
28 文化「不要飯」,政客「不要臉」∣洪三雄
30 那個文藝時代∣姚謙
32 「江賢二藝術園區」三月開幕,花東藝術新勝地∣簡秀枝
◎ ARIST 藝術家
34 流動的畫布 艾瑪・麥金泰爾的時間、色彩與繪畫鍊金術∣朱貽安
38 超越愛 羅伯特・印第安納藝術中的人文意蘊∣李彤、李語桐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44 2025佳士得香港上海雙城春拍精粹 首度與「香港藝術三月」並行舉行,深化亞洲市場布局∣編輯部整理
48 光之所向 南條史生談江賢二的藝術精神家園∣朱貽安
◎ COVER STORY 1 封面故事
50 路易絲・布爾喬亞 一個離鄉女孩的修復行動:為精神生活賦形∣嚴瀟瀟
54 伊斯頓基金會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 - 史密斯談「軟景」 布爾喬亞作品中的精神景觀與情感張力∣嚴瀟瀟
◎ COVER STORY 2 封面故事
58 當歌詞超脫音樂,以視覺藝術探看文字多重面貌 方文山的跨界對話∣簡秀枝、楊椀茹
62 「方道文山流」的兩次轉譯 策展人歐展榮談策展概念∣楊椀茹
◎ FEATURE 專題企畫
64 當幕後成為關鍵現場:表演藝術的界線重構∣前言・朱貽安,企畫・吳孟軒
66 當幕後成為關鍵現場:表演藝術的界線重構∣吳孟軒
69 藝創工會「臺灣藝術工作者性別平等與勞動情況調查」 漫長且未竟的藝文性平之路∣黃馨儀
72 藝術與保護:韓國藝術家人權與保護的現況∣簡郁庭
75 空間與語言互動的邊界 初探課堂上的智識親密∣吳稚涵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8 局部的女人:第16屆沙迦雙年展與跨地原民「性」∣呂瑋倫
82 藝術與稅務之交錯 歐洲諸國之藝術抵稅制度初探與台灣現制反思∣徐佳緯
88 從私密家屋、巫毒神殿,到建構黑人女性自己的社群∣詹育杰
92 拍賣會上是否還能找到20世紀巨匠馬諦斯的作品?∣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4 探看現當代藝術的交匯高峰 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西風浮舟」啟航展∣楊椀茹
98 C平方畫廊獨家代理,攜手藝術家蔡尉成 「成相非象」開啟國際藝術新篇章∣編輯部整理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2025台南藝術博覽會:藝術與當地社群共振,東亞視野共融∣台南藝術博覽會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比旭日更熾烈的晚霞 陳持平的「春江花月夜」∣李京樺
106 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 郭思敏《摺FOLD》摺疊記憶場域的皺褶軌跡與多重敘事∣編輯部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