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樂活卓越的一生(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9571368689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羅伯特‧懷特〈Robert White〉
出版日:2017/01/18
裝訂:電子書
版次:1版
商品碼:2222220180043
商品簡介
人生美好,都是因為你這樣虔誠做自己!
人一旦願意真正面對自己,並為生命承擔起責任,就會顯現出他的智慧、覺知和潛能!這本書直指核心的發問和啟發,像一道強光照亮月球背面,促使我們面對真相,做出改變!成就與生俱來的那份卓爾不凡!無論是人際關係、事業、自我認知、生活的愉悅和幸福,還是靈魂深處的昇華。你絕對有讓自己過得更好的答案和辦法。
如果你不甘於平凡的人生,這裡提供成就改變的「ARC三關鍵步驟」:
覺醒(Awareness):停止沉醉在自我舒適圈裡的夢遊狀態,透過覺醒深刻、仔細地檢視自我的人生,從經歷的事情中提煉出真相,醞釀出人生道路上往後更好的選擇。
責任(Responsibility):所謂的人格和自我,是基於自發意願,不斷承擔責任而來的,所以責任也是自尊與自信的源頭。放下「受害者」心態,停止指責與懊悔,面對困難,自己想辦法走出一條更寬廣的路。
溝通(Communication):幾乎所有的理想成果,都是取決於能否與人有效地互動、溝通,在空間上把人與人相關連在一起,在時間上推動事情往前進展。人必須學會清晰地表達所需所想,這樣才可能不斷地將現實與理想接軌。
想要非凡的人生,沒有既定的理論,只看你如何選擇。
本書特色
這本書的誕生,是過去多年以來經由全球近50萬人共同碰撞和實踐的結果。我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人一旦願意真正面對自己,並為生命承擔起責任,就會顯現出他的智慧、覺知和潛能。前提是我們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願意沉下心來、有清晰的意念、足夠開放的心,否則再多的心靈雞湯或所謂的萬能定律都不能在根源和本質上起作用。
當有足夠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再加上有效的外在助力的推動,就能加速你整個蛻變的過程。有這樣一種角色叫「人生教練」,他不會給我們現成的答案或代替我們解決問題,但他直指核心的發問和啟發,像一道強光照亮「月球背面」,促使我們面對真相、作出改變。
就像本書作者羅伯特.懷特在文中提到:「對於你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是沒有答案的。唯一確定的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我們可以一起找到路!這本書裡沒有任何所謂黃金法則或者概念理論上的東西,只是純粹的對人生幾個重要領域可能性的探索。無論是人際關係、事業、自我認知、生活的愉悅和幸福,還是靈魂深處的昇華。」
作者簡介
羅伯特.懷特
資深的商業領袖顧問,個人成長發展導師和活躍的演講者。近幾年在亞太地區積極開辦各類組織領導力、變革管理、企業價值及個人生命潛能、效能提升等主題工作坊。
已從事培訓事業近40年,曾在堪稱個人成長培訓領域先鋒企業的Mind Dynamics(思維動力)擔任總裁,也曾是Life Spring(生命源泉)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並於1978-2001年間,連續23年以ARC國際主席的身分,為全球機構及個人客戶服務。他在任期間以培養超過50萬名學員,支持1000多家企業的發展,足跡遍布亞洲、南、北美洲與歐洲。
除了深厚的專業背景,還積極活躍於各類慈善公益活動,如斯里蘭卡的Sarvodaya(薩爾烏達耶幸福組織)、Kempe Center(肯普中心的反對兒童虐待漠視及領養交流運動)、Plant-It 2020(環保樹木種植基金)等。他在美國、日本和香港創立了「One World,One People基金會」,並提供眾多環保教育機構和兒童保護機構所需資源。
序
序 我想要表達的感謝
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很慶幸遇到很多良師益友,也慶幸自己身上帶著「接收器」,能探測到身邊的智慧和創意。和坐在教室裡學不同,這種從周圍人和生活裡汲取養分的過程,像孕嬰連著母體的臍帶,是一種更原始的本能,讓人痴迷。有些可以立刻學到抓來就用,有些像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有時只是在某種環境裡的浸染,就讓人受益終身。很有意思的是,一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很鄭重地自我定位為老師,後來才發現這個想法太局限。寫書的過程恰恰是我過去成長的延續──沒有誰可以停止成長,這是一段無始無終的奇妙旅程。
我沒辦法一一感謝所有曾經給我帶來啟發和幫助,並直接間接造就了今天這本書的人。無論是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還是透過書籍和演講牽起的緣分,甚至只是一起在河邊散步時的點撥,都是我的貴人和禮物!
請允許我列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幾位,借助本書開篇,表達感謝!
對家人的感情和感謝,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在事業上,我要感謝這30多年來的同事和夥伴,從Life Spring到AR國際,再到Balance Point,當然還有Extraordinary Resources。我遇到的都是非常有創造力、有擔當、有願景、有行動力,同時彼此之間能相互關照,基於一致價值觀又思想多元的優秀團隊。事實就是,我願意用這些美好的詞語來形容他們以及我們一起創造的環境和成績。當然,工作那麼多年,同事實在太多,在這裡一併表示感謝!謝謝我的戰友們。
最後,我想用一小段約翰˙丹佛(John Denver)在上完我們的課程後為我們的事業作的曲詞,來結束這篇感謝:
我把你視作恩賜,像春天第一縷清風那樣怡人;
我把你看作禮物,禮盒裡裝著滿滿的愛和喜悅;
我把你比作魔法,能讓我們的夢轉眼變成現實;
而所有這些美好,都是因為你這樣虔誠做自己。
目次
關於此書
作者介紹
序 我想要表達的感謝
平庸,還是精彩?
第一章 啟程──自我探索之旅的起點和沿途風光
01「你」的重要性
02讓我們先來簡單說說「ARC」
03你永遠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第二章 覺醒──拉住夢遊的自己,伴他甦醒
04不要相信我說的任何話
05叩問人生的意義
06奇蹟這點事兒
07匱乏與豐盛
08發瘋並不是瘋子的專利
09冰山下的潛意識和鐵達尼
10你的舒適區域原來並不舒服
11世上最常見的自我設限──我還不夠
12換檔到中立狀態
13所謂心態,並非老生常談
第三章 責任──厚重擔當背後的自在輕盈
14選擇的權杖,要還是不要?
15真的是「不得不做」嗎?
16主動或被動──沒有第三種選擇
17坐在籬笆上歇會兒
18說起責任,你是否覺得自己只是雪崩時的一朵小雪花?
19警惕人生的黑衣人──「我是對的」
20盔甲裡頭的自己
21扭過頭,看到真正的終點線
22期望和現實
23不存在「希望」這回事
24重新定義成功
25愛你所犯的錯
26擁抱改變?著實難……
27嚮往「天堂」,卻沒人願意「死亡」
28翻轉人生
29你想要更快樂
30美元、英鎊、人民幣,然後呢?
31一切愛的源頭
32你所抗拒的,正是你所固守的
第四章 溝通──讓覺醒和責任因此而有意義
33做翱翔的雄鷹,還是嚼舌的鸚鵡
34人要「自私」些,所以請付出、付出、再付出
35假如明日不再來
36新生,喚醒你與生俱來的卓爾不凡
書摘/試閱
「你」的重要性
「我一輩子都在追求做更好的自己,
只是我還需要把這個「更好」描述得再具體些。」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作家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如果有個顧客問書店工作人員:「我想找自助書架,你能告訴我它在哪嗎?」這個時候智慧的工作人員會說,如果我告訴你它在哪,就不叫「自助」了。這是個有趣的比方,生活裡同樣不會有人替我們抄捷徑或邁開腳,包括這本書。所以讓我們先來做個約定並達成共識:
- 如果沒有你的參與,這本書不會給你帶來快樂;
- 如果沒有你的決心,這本書沒法提高你的自信;
- 如果沒有你的獨立,這本書不會讓你變更積極;
- 如果沒有你的投入,這本書不能改變人際關係;
- 如果沒有你的主導,這本書不會使你聚焦高效。
即使作為寫書的人,在我看來,它也只是一堆文字,能引發你的一些思考,僅此而已。其實這個道理誰都懂,就算是父母也無法代替孩子們去經歷生活,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是自己的「全職工作」,包括我在內。所以我也從來沒想過要透過一本薄薄的書就替所有人解決問題。所謂 「自助」,就是一個人面對當下的現實和處境,能自我生發、自我引導甚至自我創造的能力。就好像美國有個故事,一個人在家門口掉了鑰匙,卻去街上路燈下找,他的理由是那裡比較亮。故事聽上去很好笑,可事實上有的時候,我們也會在「大街上找鑰匙」。
所以在繼續往下走之前,我需要反復強調「你」本人的重要性。書也好,我也好,其他你正在留意或尋求的幫助也好,他們再強大都是獨立於你而存在的。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方向,但步子一定是你親自邁出去的──用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相信所有的可能性,終會有蛻變的那一天。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這樣表述:「智商高並不等於能把人生經營好,反倒是那些看似資質平平的人,能獲得各方面的成就。到底是什麼因素在起作用?答案就是「EQ」(情緒商數)。拋開字面定義來理解,EQ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掌控能力、調動能動性的熱情,以及不斷自我激發、持續保持積極狀態的可貴堅持。我們完全能預見到,未來的教育定會把人類的這些基本生命素質(如覺察、自控、同理心、聆聽、衝突化解、協作共生),從一度被忽視,上升到全民教育的制高點,回歸教育的本源!」
機會和運氣可能會是一份驚喜,但明智的人從不會等著「蘋果」砸到頭上。無論是這些年從事的研究,還是我的個人經歷,或者過去20多年和50萬學員的深入接觸,都把一個顯著的事實放在我們面前:拋開年齡、國籍和學歷的差異,那些取得了一定人生成就的男男女女,都有著驚人相似的特質!比如語言表達習慣、行為模式,以及整個身心狀態。換句話說,人類一直追求的卓越人生並不是什麼神祕謎團或烏托邦的幻想,已有大量被證實的規律可循。一個人的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間的遷善,是可以修成正果的,無論是事業、人際關係、財富自由、健康的身體,還是精神及信仰層面的成長。我們將和你一起開始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分享我們的已知已證,圍繞核心和基石,體會一些想法上的微妙變化,遵循必要的原則,嘗試可借鑑的方法。相信這些都可以在實踐中為你所用,助你走到你要的未來。
請記住,拿到人生中要的結果,並不是一件多複雜和不可實現的事,也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
我對此深有體會。當有人問起我從事的工作時,最簡單的回答就是「説明個人或組織實現更好結果的體驗式教育」。如果有機會,我想多展開些──我們能喚起個人或組織的覺知力,使其更具同理心;能引導他們從過去的經歷中有所體悟,又不被過去所束縛;能激發其更有擔當,面對現實真相,卸下不必要的負擔、包袱和「偽裝」;最終讓最純淨的生命力量顯現,獲得創造性的當下和未來的連接;我們也會提供目標和效率工具,加速這個結果的發生。
整個過程中有最核心的三個點──覺醒(Awareness)、責任(Responsibility)、溝通(Communication),取其英文首字母稱之為「ARC卓越品質」,這三點品質是整本書乃至我們所從事這份事業的框架性基礎。圍繞這三個詞帶來的改變,已經讓成千上萬人受益,而且我們有信心將繼續給每個願意追求理想的人帶來豁然和喜悅。
你──會是其中一個嗎?
奇跡這件事
「我為西瓜種子的神奇力量而著迷。它破土而出並結下超過其本身重量20萬倍的果實!如果有誰能為我解開這個外表有著藝術紋理、內裡白環裹紅心、
又包著顆顆同樣能長成20萬倍分量黑色種子的植物的奧祕,
那我就告訴他什麼是神。」
──美國政治演說家 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
最近一檔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問觀眾他們是否相信奇跡,結果沒一個人說相信。他們聲稱自己對此抱有開放的態度,只是非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說實話這讓我很不解,甚至很驚訝。要知道我們作為人類降生在這個世上本身已經是一大奇跡!而人們竟然對此視若無睹。
讓我們暫時跳脫腳下的土地和居住的這顆星球,將目光投向宇宙。晴朗的夜晚躺在尚未被人類文明開墾過的廣闊平原,仰望星空,就能看到銀河的倩影。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其浩瀚早已超越人類想像。而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中還有數千萬個銀河系!試想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腳下這顆星球是那樣微不足道……但恰恰是在這裡,你才能躺著看星星,生命在這裡被平衡的力量、宜人的溫度、豐富的養分包圍孕育。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奇跡從何而來?如何存在?
我十分好奇,人類至今為止在智力上的進化之精妙,但偏偏大部分人都不懂得如何使用這珍貴的資源:我們的身體、思想、情感及精神。在眾多奇跡之中,我們對自己的存在本身,似乎還常處於夢遊的狀態,好像還活在人類可以永生的錯覺裡,妄想著帶妝彩排再來一遍。
在這個廣闊無垠的世界面前,人類就像蝙蝠一樣盲視(當然這樣說蝙蝠不公平,它們也是奇跡般的存在,因為它們的啟發,人類發明了雷達,它們還具備超強的超聲波探測能力)。我們以地球高智力生命體自居,但對生命智慧的無限形式知之甚少,甚至還不懂什麼是智慧。
地球上已知的物種超過數百萬(而且不斷在進化和發現),包括昆蟲、植物、哺乳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等。每一個物種都是那樣神奇與獨特,有自己的生存繁衍之道,比如要是說到完美的社會體系和團隊合作,螞蟻這個物種就算媲美人類,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難道真的沒有奇跡嗎?來看看劍橋大學皇后學院院長、量子物理學博士約翰.波爾金霍恩(John Polkinghorne)在著作《我們的世界》(One World)裡如何形容:
「在宇宙擴張初期,擴張的力量必須要有引力來平衡。如果張力過大,所有一切都會極速向外飛散,星體和星系就不能形成;相反如果引力過大,宇宙就會向內坍塌,生命也不會有機會出現。所以我們的出現,是張力和引力之間完美甚至精準平衡的結果。如果用數字來表達,或許要計算到億萬分之一的精準度;如果用形象來描述,就是我們站在宇宙的一端,要瞄準遠在億萬光年距離以外的一個只有兩英寸大小的目標,並準確無誤地擊中。」
這可能已經引發了你的思考:這樣龐雜的機體世界到底是怎麼形成並存在至今的?正如著名物理學家保羅.戴衛斯(Paul Davies)在他最近一本著作《第五個奇跡》(The Fifth Miracle)裡寫道:
「太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宇宙中起舞:有十億個太陽那麼重的怪物般巨大的黑洞正在吞噬星體噴湧氣流;中子星每秒飛旋千次,即使是幾立方釐米的顆粒都重達億噸;亞原子粒子竟然可以穿透光年厚度的固體鉛……然而,儘管這些都讓人瞠目結舌,但其奇妙程度還是不能和生命相比較。」
好了,夠了,讓我們回來。我想表達的其實很簡單,如果你不相信樂活卓越的一生奇跡,我們就需要找到另一個詞來形容生命的價值。是神聖的禮物?是一次偶然事件?還是純粹的運氣?不管用什麼詞,我都希望你能以看待奇跡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人生,任何輕視或茫然都是對這顆星球上生命的可怕浪費和褻瀆!
問題、問題、更多問題
「即使擁有再多,死了就是死了。」
──在一件T 恤衫上看到的
很多人相信,擁有更多的「答案」,才是得到成功人生的關鍵。他們謹慎地排練和設想,時刻做好快速回應各種問題的準備,任何時候都不願放棄對事物的掌控,緊繃神經。
但我認為人生更多的不是關於答案,而是發問,問一連串對的問題。如果在你生命最後一天,你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比你來的時候更多的思考,那麼你一定有過一段豐盛的人生。這種豐盛,是金錢名利買不到的。
是的,拋出更多的問題。在這裡,我想起傳奇音樂人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一句頗有悖論意味的話,這句話來自彼得.哈米爾(Pete Hamill)為其以朋友身分所撰的傳記《為何與仙納杜拉》(Why Sinatre Matters)中:
「我愛身邊每一個人,但他們都終將離去,包括摯愛的女人……那你說,生命降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難道這就是人生?你在一天天變老,但知道的卻越來越少。」
我身邊都是些善於發問的朋友,其中一位他曾向偉大的印度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問及何謂智慧。大師這樣回答:「永不休止的好奇心。」要做到永不休止地好奇,就意味著要放棄「我是對的」這個念頭,允許內心存在著比答案更多的問題,以此來對當下保持敬畏。
愛因斯坦對智慧奇跡的看法十分乾脆俐落:「生命的活法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堅信世間沒有奇跡,要不就把每一件小事都看成是奇跡。」這位科學界的偉人,對人生形而上意義的思考也形成了如此精到的「相對論」。
所以,接著所有偉人對生命意義及奇跡的看法,我要再次提醒你,我親愛的讀者:時刻牢記你的獨特和唯一,牢記你值得擁有和生命奇跡對等的卓越人生。就算你現在還不完全相信,也請嘗試假裝相信,直到某一天你切身體會到了那是真的。那個時候,你就會收到一份禮物,一層層無止境被打開,一層層都裝著驚喜和發現!
不相信奇跡的人:
- 世上沒有奇跡,自己的存在也不過如此;
- 無法認可自己和別人的獨特、唯一;
- 認定擁有更多答案,才是最終的答案。
活在奇跡裡的人:
- 相信奇跡,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禮物;
- 永不停止地好奇和發問;
- 在當下邁開繼續探索的雙腳。
真的是「不得不做」嗎?
「事實上所有人類的痛苦和一系列的情緒焦慮都需摒棄,更別說那還是不道德的;
因為當你渾身散發負能量的時候,就是對你自己最大的不公平。」
──美國心理學家 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中的太多事情,而且很多事都是「不得不做」──我不得不早起,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幼稚園,不得不在尖峰期擠公車,不得不上班,不得不開會,不得不做一些老闆交給我的事,不得不對那些我不喜歡的人強顏歡笑……那好,既然有那麼多「不得不」,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三個字。
回憶一下,當你心裡想著「我不得不做這件事」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我可以在書裡給你留下空白欄,幫助你來回憶:
- 我不得不上班,所以當上班時,我覺得_______(壓力?沉重?)
- 我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當時我感到____(無奈?內疚?擔心?)
- 我不得不工作結束後還要回家做飯打掃,我感到____(煩心?疲勞?)
在空格裡填的基本都會是負面的形容詞,因為對我們來說,「不得不做」的事就意味著沒有選擇權,長時間被動累積,必然產生負面情緒。如果你平時會留意在飛機上、地鐵中那些上班出差途中人們的表情,就會發現大家的臉上寫滿了疲憊、無奈、煩躁。因為大部分人的心裡都在默念「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出差」、「我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可是,生命中真有那麼多「不得不做」的事嗎?我們難道就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表面看來好像是這樣的,但事實情況呢?「不得不」和「我選擇」的區別到底在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練習,親身驗證下真實感受。
先從日常生活裡找到一件你「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我們都會碰到的「我不得不去上班」,把這句話寫在白紙上:
我不得不去上班。
看上去是很委屈,但請問如果你不去上班,下一步的直接結果會是什麼?注意,這就是整個練習的核心,就是要沿著你不得不做的這件事一層層往下推,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的話會造成什麼樣的直接後果。這個後果必須緊跟著我們在談論的同一件事,必須合乎現實,直到你挖到所能承受的最底層。
讓我們來看看是否去上班背後可能隱含的一連串結果:
- 如果我不去上班,就會丟掉這份工作;
- 如果我失去了工作,就沒有足夠的錢來買需要的東西;
- 如果我沒有錢,我就要向家人朋友借;
- 如果我向親友借錢,我就會感覺自己很失敗;
- 如果我感覺很失敗,就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
- 如果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那麼我會非常沮喪;
- 如果我沮喪到一定程度,我會覺得人活著沒有意義……
好了,夠了。假設失去人生的意義是你所能承受的最底線。那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地,你腦中就會浮現這樣一句話:
所以,我選擇去上班!
這個練習告訴了我們什麼?請留意,當你最初說「我不得不去上班」的時候,其實你假設自己是沒有其他選擇的。但在現實裡,你到底有沒有其他選擇呢?當然有。這個練習就很清楚地告訴你,其實你是可以選擇不去上班的。當然如果你這樣做了,就很可能要應對一連串的負面結果,包括未知的改變、失去工作、缺錢、借錢,更不用說心裡的不安全感和沮喪。所以實際上,去上班不僅僅是你的選擇,而且是當時可以做出的最好的選擇。當然你會說,要是中彩票就好了,被高薪看中就好了。是的,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只是在你眼下的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好運還沒有出現。
驅走陰霾的神奇咒語
當我們把事情都貼上「不得不做」的標籤時,想像一下結果會是什麼樣?就像前面空白欄裡的例子一樣,會出現一連串負面產物和感受,如憤恨、煩躁、不甘、傷心、冷漠、沮喪、幽怨、軟弱、無奈……「不得不做」就像是一個黑洞,吸食動力、釋放焦慮、產生不安。這個人類面臨的共同「症狀」曾一度引起製藥界的關注,專家們雄心勃勃地想要研製出一款特效藥,試圖替代我們天然存在的「自我修復」能力。
鑒於人生是由點與點相連的各種經歷串成的,所以鏈條中的任何一環被消極情緒污染了,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前後的感受和心境。某一個點上的不舒服,往往會延伸到那之前和之後,長時間綁架我們的情緒,像梅雨天氣一樣,讓心情發霉。
人類是不能長時間見不著陽光的,要怎麼做才能驅散烏雲,迎來晴天的透徹清亮呢?其實「咒語」很簡單──假設你現在就遇到了一件讓你不太情願的事情,請你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把條件反射一樣冒出來的「不得不做」的念頭緊緊握住,或者就把這件事寫下來,然後拿筆果斷劃掉之前「不得不做」的說法,在邊上清晰有力地寫上「這是我的選擇」。
我不是在唬弄你玩文字遊戲,具體怎麼展開和梳理的例子,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多一些主動的有意識的練習和自我對話,直到成為習慣。當然你也可以拒絕嘗試,因為那也是你的其中一個選擇。
假如你認真看了前面的例子,而且讀到這裡的時候已經完全明白了這樣做的奧妙,那就請勇敢地、有意識地從「不得不」的緊箍咒裡跳出來!當你寫下「這是我的選擇」的那一刻,你能瞬間感覺到身後有一股力量在支撐你朝前走,你立刻會感覺到勇氣和不斷湧現的正面思考帶來的靈感和可能性。這些都是當你沉溺在「不得不做」的被動情緒時絕對感受不到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