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賓四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本書不僅係研究錢穆學術思想前所未有之專論,亦是研究民國學術史一極具參考價值之力作。
作者簡介
目次
《程學閣著作集》發行緣起 ix
壹 無錫錢
前言 1
一 《先秦諸子繫年》 1
二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4
三 《國史大綱》 19
四 《朱子新學案》 24
結語 29
貳
一
二
三
四
參 論
一
二
三 「文化特質說」建構之條件與其史學意涵 201
四
五
肆 論
一
二
三
四
五
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陸 論
一
二
三
四
五
柒
一
二
【附錄】
一 流落人間者,泰山一豪芒——從學賓四師二十二年之回憶 381
二 無錫
三
人名索引 409
書名篇名索引 415
書摘/試閱
壹 無錫錢
前言
中國現代經歷有史以來少數最劇之鉅變。此鉅變,最初係由中國與歐洲列強不均衡之政治、經濟形勢所引發;而最終,則成為中國面對未來文化發展時,所不得不作出之社會整體結構之調整。就時代之畫分言,目前,乃至往後之數十年,中國仍將以此為其主要之發展趨勢。而於此邁向「逐步現代化」1之痛苦過程中,中國之智識階層,承受同時代其它社會中智識份子所未可比擬之壓力;亦面對其自身所未曾經受之歷史困境。因中國乃摶聚人類歷來最眾多之人口,結構歷來最龐大之社會,而於此中國之摶成與綿延中,中國亦締造出其特有之文明形式,與其特有之社會結構方式;並凝聚成其特有之文化精神。故一切現實問題之解決,皆無法逃離此一文化大環境所給予之條件與限制。一切清末以至民國初年以來之文化更新、文化改造之呼聲,皆不外反映出作為中國智識份子面對時代問題時,所不得不有之歷史反省。錢師賓四(穆,1895–1990)先生一生之學術,即在此一時代之大環境中締造,亦是針對此一時代之問題而思考。
一、《先秦諸子繫年》
就前項言,歷來之理解,皆係依據漢人所彙集之「六經異傳」與「百家雜語」整理而成;5其說法,若以「歷史演進」之角度視之,有可信,有不可信。史料之整理,需要建立一新的評判之標準。就後項言,漢人所謂「九流十家」之分野,亦應以一新的整體學術史之眼光,尋找出其彼此間相互影響與前後承遞之關係。6
當時學界關於先秦學術發展,有四項視為重要之發現:一、先秦本無所謂「名家」,名家實即墨家發展中後起之新派;二、《漢書.藝文志》所列「法家」,書多難憑據,是否有「法家」之存在,須重新檢視;三、傳世本《老子》一書,乃戰國晚出而託名於老聃者;四、「陰陽」、「五行」之原始觀念,與陰陽家學說之成立,關繫先秦子學之發展甚深;應自「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之角度,加以考察。其中第一、二項,發自胡適之,提出在前;8而三、
大體而言,名家之基本性質屬墨,此一點為當時學界所大體承認;10其研究基礎,在於《墨辯》與惠施、公孫龍思想之比較。至於《老子》一書著成之時代,梁、胡之意見則頗相左。此問題,一方面牽涉老聃其人之史實問題,11另方面則牽涉《老子》一書中思想所反映之政治社會,其時代之特性究竟為何之問題。其前項,因有史料之限制,抑且性質上可另成議題,故重點在於後者。蓋就思想之關係言,《老子》書若早出,在孔子前,如胡適之說;則形上思想與名學思想,自始即結合於「老子」一家之言中,為先秦哲學開創時之結構性基礎。若然,則以老子哲學之發生言,必須解釋其思想與同時代一般觀念,彼此間思惟水平之重大差異,係如何跨越?而其書中所運用之特殊哲學用語,與針對議題而有之高度「哲學化」之思辨方式,又如何能於一時之間,由一人獨力完成,且於哲學建構之完整性與嚴密性上,為此後眾多之先秦思想家所遠不能及?至於「道」字與「名」字二觀念,各家間所應有之承遞關係,亦須有具說服力之說明。若《老子》書係晚出,如梁任公說,則中國先秦思想中「形上思想」與「名學思想」之間之發展關係為何?道家思想之來歷如何?《老子》書與《莊子》書思想孰先孰後?《易繫傳》思想之性質如何?亦必連帶須重新加以考慮。而在政治思想與形上思想、名學思想之間,亦若需要重新判別出一可加以連繫之線索。
而以民初當時考論之狀況言,「名」之所以為「墨」之性質,既已視為確立;則《老子》書中「名」字之概念使用,應於先秦思想發展史之線索上,佔如何之地位?即應進一步推求。蓋《老子》書中有一最要之觀念,即「道」。而傳本《老子》第一章之言「道」,曰:「道可道,非常道」,基本上即與「名」之問題結合討論;故續云「名可名,非常名」。15然名家之言「名」,皆與人之「意指」相比論,並未論及「不可名」、「不可道」者,如《老子》書中所指。《老子》書之作者,顯已習聞名家之論,故更而上之,以超絕名言者為說。決不當《老子》書已先出,名家之徒嘵嘵然相與辯,而不一語及其義。且儒、墨言「道」與「義」,皆切近人事;儒家言「道」而有玄義近於《老子》,僅有傳為孔子所作之《易傳》。然其書不唯自宋以來即頗有疑其非孔子作者,16如以梁氏「陰陽家乃後起」之說法考察,則其晚出之痕跡,殆若益顯。而梁氏同時又有文考論「天道觀念」之歷史變遷;17其言雖簡要,然「道」字之觀念見於《詩》、《書》與《左傳》者既如此,諸子書中關於「道」義之討論,亦當有一合理之發展順序。
傳本《老子》書之當晚出於名家後,不即足以說明道家與名家之關係。
梁任公曾有一論,謂道家哲學有一與儒家根本不同之處,即儒家乃以「人」為中心,而道家則以「自然界」為中心;儒家重人類心力,而道家則重自然界理法。21此若就認定《老》、《莊》乃同屬戰國思想之觀點推論,即可謂儒、道此種立論重心之轉移,代表先秦思想由人生論逐漸擴及宇宙論22之一種發展。因此對於「天」與「人」間關係之探討,應即為此種思想發展內在之趨向。
蓋「上帝」觀念之逐漸淡化,乃先秦思想之大趨,此語僅可論大,未能及細。至於「物」之成為思想辨析之對象,而與人之心理對立討論,則在認識論(epistemology)上具有特殊之意義;其先蓋出於名家「名」、「實」異同之論。
除此之外,
以上所述為《先秦諸子繫年》成書過程中,於思想探索上大概之進程;基本上,可謂已將當時學者所提出之新論點,於一家之說法內,組織成完整之系統。27而配合此一重新建立之思想脈絡,《繫年》有一極宏偉之工作,即是史料之組織與考訂。
戰國史之研究,本非當時考辨古史之重點,蓋春秋以後之中國史,已進入文獻較豐之時代,非遠古僅憑傳說可比。孔子《春秋》據史官所記繫年成書,已為歷史研究奠立堅實之基礎。而戰國之史料,因有司馬遷《史記》之〈六國表〉,作為考訂之憑據,所謂「疑」、「信」,蓋僅限於個別之史料或史實,並不牽涉「論述歷史」時之整體觀點。當時對於戰國史研究之風氣,實際乃由「學術史」方面特定之問題所引發。
而就當時學界之狀況言,論思想應注意「史料」之鑑別,與「時代背景」之考求,而以客觀態度,加以系統之研究;此方法本是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所提倡,對於當時學界有莫大之影響。而胡氏書中亦於其實踐方面,具有不可磨滅之成績。28唯胡氏書中對於時代背景之考求,僅由老子、孔子上推其前二、三百年之大環境,而其所據,則主要為一部《詩經》;對於春秋、戰國之特殊環境,乃至此環境與當時學術活動間之關係,並未有足夠之歷史分析。29故逮梁任公舉出《老子》書中顯見之戰國觀念與用語作提示,日後遂激起學界熱烈討論「戰國史」之風氣。而梁氏本人較後著之《先秦政治思想史》一書,亦為研究戰國學術與政治間之關係,建立數項基本之觀察點,即:「政治與倫理之結合」、「封建及其所生之結果」、「階級制度興替之狀況」、「法律之起原及觀念」、「經濟狀況」等。30此數項,除第一項外,胡氏書中皆曾提及,唯未有實地之研究。梁氏由於其敏銳之歷史眼光,故於此諸項問題,實際已替代胡適之,導引以下研究之方向。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