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電子書
看見香港訪談錄(電子書)

看見香港訪談錄(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4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資深媒體人吳婷以記者身份行走於兩岸三地,對話內地、香港、台灣相關人士,其中有學者:強世功、田飛龍、劉兆佳、黃平、駱偉建等;有香港政治人物:葉劉淑儀、湯家驊、曾鈺成、梁愛詩等;也有港澳青年學人與媒體人:林朝暉、鄧飛、伍俊飛等。他們之間的對話與碰撞,也是一次又一次深刻反思香港問題、重新「看見」香港的過程。是次吳婷將上述訪談結集成冊,並重新構思編排,撰寫訪談手記,將認識與傳播相結合,既是對香港問題的階段性總結,亦希望香港能真正被人們「看見」。

作者簡介

資深記者,媒體評論員

名人/編輯推薦


看得見的正義,看不見的人心

拿到吳婷的書稿,感覺沉甸甸的:一方面,這是一名極其勤奮和富有責任感的一線記者多年來累積而成的採訪成果,是多少個日夜奔波、竭慮、對話、奮筆甚至經受誤解而修成的正果;另一方面,採訪所覆蓋的從香港「佔中」、反修例到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都是「一國兩制」驚心動魄的轉折事件,是情分磨滅、權力出場、鬥爭升級與前途博弈的慘烈過程,而吳婷的採訪記錄比一般學者所論或官方所記更加立體、鮮活、刺眼乃至於能夠催逼每一個真正關心香港「一國兩制」命運的人去深入反思:香港到底怎麼了!吳婷坦言,這些事件讓香港被內地看見,被台灣看見,也被世界看見,但撕裂更加凸顯——香港不再是「一國兩制」下東西方的一個共識平台,而成了「新冷戰」的一個戰場。國家基於主權理性與發展利益採取了決定性的鬥爭立場和制度重塑策略。「一國」更顯著了,「兩制」的模糊空間清晰化了,香港被更多「看見」了,中國也被更多「看見」了。那就「看見」吧!
吳婷的採訪很有問題意識,而且也很敬業和專業。作為書中多次受訪的學者之一,我對她的「媒體專業主義」深有體會和認同。港澳範疇的媒體,尤其是港媒和外媒,一遇到重大社會運動,其媒體專業主義往往就會後退,假新聞、「標題黨」以及虛構的政治衝突、對社會運動的過度介入、立場嚴重偏向等,造成了媒體倫理的嚴重退步。從「顏色革命」的行動元素來看,這不奇怪,媒體往往成為革命的生力軍,但從媒體倫理而言,許多記者和媒體平台的行為實在不敢恭維,甚至存在違法性。我常常在思
考:從「佔中」到反修例,如果至少港媒的主流能夠堅持事實、法治和專業立場,相關事件也不至於陷入死局。這一死局,破壞了香港的法治根基,阻滯了普選的民主進程,耗竭了中央對香港的最後情分和信任,追求到的又是怎樣有利於香港的新秩序呢?當然,媒體不能背上所有的「鍋」,但媒體偏離專業、自以為是甚至濫用影響力的操作,最終傷害的是香港社會所有的人。從吳婷及其所在媒體平台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理性和專業性的媒體倫理,如一股清流,因此樂意長期合作與互動。
吳婷的訪談具有如下的鮮明特徵,從而確保了主題相關性和深度:
其一,選題與概念化的自覺及精準。比如能夠圍繞「佔中」、反修例、國安法等提出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用於支撐所謂香港「二次命運」的宏大探討。在媒體視野、學術品味與論述深度均有較大局限性的香港輿論場,這些命題及其破解整體提升了思考香港問題的理論層次和思想格局。
其二,採訪對象的多元性及代表性非常突出,能夠提供與上述選題相稱的深入剖析和解讀,比如強世功關於香港制度背後的儒家倫理與自由主義張力問題的探討、陳端洪關於香港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試驗場的論述,以及我本人對于品海先生所謂「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問題的解讀和延伸,進而思考香港「一國兩制」的下半場問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訪談對於香港社會深切理解「一國兩制」治亂更替背後的深刻道理、法理和趨勢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採訪稿的完成度和編輯水準非常高。在我的印象中,吳婷非常謙虛謹慎,採訪稿拿不準的地方都會及時跟我回饋請教,務求準確表達有關意涵,對容易造成誤解的概念或提法也會提出她的獨立意見。這種友好的「參與式訪談」對於採訪稿的最終品質和社會接受度是非常好的支撐,顯然她堅持的是思想性和品質優先,而不是媒體慣常的「流量主義」。
其四,採訪作品整體上具有理性和批判性相結合的特徵。採訪提出和分析問題較多,也有嘗試性的對策思考,但重心仍在於為變動之際的香港社會提供真問題、真思考和真答案,吸引更多人士參與相關的公共辯論和商談,以期產生新的公共理性和社會團結的牢固基礎。不過有所遺憾的是,「佔中」以來香港社會整體的乖戾氛圍及政治極化趨勢難以提供理性商談的必要條件和空間。
吳婷和她所在的媒體作了艱辛的努力和嘗試,但「理性」是怎麼從香港社會消失的?精英是怎麼放棄思想責任和團結倫理的?青年人又是怎樣背棄法治和國家認同的?這些棘手的「大問題」顯然不是孤立的「理性媒體」可以解決,但其解決必然離不開媒體負責任的引導和塑造。在此意義上,吳婷此書顯得突兀但又有幾分妖嬈,像懸崖之上的一朵希望之花。
書稿的整體佈局是時間線和問題線的交織。「佔中」和反修例構成了香港「下行」的主要線索,是香港法治與繁榮遭受侵蝕、國家主權與安全遭受破壞的基本事件和背景。我非常同意吳婷在本書開頭作出的基本判斷:修例風波是「香港繼六七暴動後半個多世紀裡爆發的最大政治危機」,而後續的國安法和選舉制度改革都是它結出的「果」。香港「一國兩制」的大事因緣,就在於一種基於民族情感、歷史審美和發展利益的「戰略性模糊」,在於中央權力的高度節制與香港特區對國家利益的有效促進,如此才能情分厚植、權力隱退、政策傾斜、「傲嬌」依舊。但香港如果不能確保國家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不能承諾並實現最基本的「愛國者治港」,不能與國家民族關於歷史、體制和發展達成最基本的共識,而是一味追求西方認可的自由民主及完全自治,甚至萌生「港獨」衝動,充當「新冷戰」棋子,那就走到了「一國兩制」的極限之外而成為制度之敵。如果說「佔中」是半套的「顏色革命」,多少有?對基本法普選條款的認同和競爭性立場,並且基本持守非暴力抗爭的底線,那麼反修例則是一種恐怖主義式的全套「顏色革命」,不僅完全否定了香港社會所有的核心價值觀,而且對憲制秩序和國家安全造成了極端威脅。所謂「時代革命」,用國家的革命政治文化來評價,屬於不代表時代的一群人的「反
革命」。今天,那些所謂的「時代革命者」(「手足」)或「國際跑路」,或退出政壇,或隱忍蟄伏,或身陷牢獄,他們受到了「時代」和法律的正當審判,為自己的行為負上沉重的道德、歷史和法律責任。與「下行」線索相應的,是2020 年以來中央的重大立法,即國安法和新選舉法——「一國兩制」的「上行」線索。吳婷的訪談對國安法和新選舉法?墨甚多,不僅整體上肯定了國家垂直立法的正當性,還難得地提出了一些可貴的商榷性意見,比如國安法不是「魔法棒」,無法解開港人心結,以及愛國者治港帶來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當性與認同問題。這些對宏觀立法的評述,尤其是基於香港立場提出的針對性疑問,是吳婷對港人「心結」的理解和傳達,也是需要中央和涉港研究界深切思考和回應的真問題。國安法和新選舉法,對原來的基本法秩序進行查漏補缺,提供了可見的制度正義,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看不見的香港「人心」到底在國家這些立法的刺激作用下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當下仍然不得而知。
如果說「佔中」和反修例是吳婷訪談呈現出的「香港問題」,那麼國安法與新選舉法則代表了中央的解題方案。但吳婷的思考顯然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更深入觸及了香港「二次命運」的大命題。新法在香港社會仍將有一個較長時期的接地氣和人心接受的過程,而且制度之外孕育「人心」的教育、文化、歷史觀及精英網絡仍然成建制存在,「人心回歸」需要制度外的多種對話、教育、引導、利益聯結、身份賦予及共同體塑造等維度的久久為功。吳婷此書的貢獻,在於不迷信制度的「硬實力」,而立足人心的「軟實力」,盡量完整、系統但又高層次地呈現香港2014—2021年的變亂線索與治理邏輯,最終仍在於提供「社會對話與和解」的議題、概念、判斷和方向感。為此,我非常誠摯地向香港社會推薦此書。書中包含了香港再出發無法繞過的歷史糾結與人心掙扎,這些客觀的傷痛必須由負責任的香港人與國家共同面對及彌合。此外,我也希望向台灣社會推薦此書,因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已成為污名化「一國兩制」的陳詞濫調,而「台獨」勢力對於香港經受的太多陣痛也有煽動助長之過,但更多的台灣民眾需要正確理解香港「一國兩制」的全面經驗以及國家決策的理由和正當性,才能正確思考自身的命運和歸宿。海外對香港的「看衰」是一種膚淺的媒體霸權與價值觀偏見的結果。耐心讀讀此書,通過吳婷的筆觸及其連接的兩岸三地前沿知識分子的思想力道,或可真正看懂香港,看懂「一國兩制」,看懂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發展意志。
走筆至此,才發現今天也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吳婷在訪談中也有專門觸及。遺忘歷史是無知,拘泥歷史是短見,超越歷史才是進步。因應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檢討與擴展,尤其是國安法的全面準確實施,一個補課性質的「去殖民化」過程與國家認同建構過程正在嚴密甚至嚴厲地展開,香港的自由和民主習慣的「灰色地帶」正在被新制度清晰化從而發生?重要的調整適應。這一切,無疑是香港的新生,而只要誠心超越歷史,追求共識,立足法治與民族立場,過往的虛妄心魔和恩怨情仇均可得到恰如其分的安頓,而不再成為阻隔人心、撕裂社會及仇視國家的來源。如此,看不見的「人心」才真正回歸,而「一國兩制」在這樣清清爽爽的社會心理氛圍下才可能人人擁護、行穩致遠。
是為序!願香港與祖國攜手,明天更美好!
2021年6 月4 日
於北航世寧大廈1208


從「看見」出發,繼續追問香港

人和事的發展都有個規律,它不會無中生有,更不會離經叛道。人必然是從某個地方來,事必然有它發生的源頭,這就是規律。無論是什麼年代的知識分子,只要是認真的讀書人,他們都在嘗試掌握這個規律,很多人相信這就是「道」,幾千年中華文明都在求證它。吳婷就是這樣的讀書人,她是我同事中眾多讀書人之一,也是認真的一個。這一次她嘗試為香港的未來把脈,為香港已發生的事尋找規律。
在看這本書之前,或許大家應該問,為什麼她如此熱衷從香港的經驗中「問道」?熟悉內地的人可能會知道,內地不少自由派知識分子曾經認為香港代表了他們所嚮往的新文明,那裡有着自由,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他們甚至認為,只要香港有更廣泛的民主參與,特別是全面實施普及選舉,那將會是多麼美妙,它可以是中國內地的未來示範。這種想像在中國知識分子中一直很普遍,直到香港接連發生了「佔中」、旺角騷亂和2019 年的反修例騷亂。推動香港民主自由的「文明人」竟然變成暴徒,投擲磚塊、汽油彈,火燒店舖,甚至直接燒人,還鼓吹「香港獨立」,這種不文明手法,讓曾經美好的想像徹底灰飛煙滅。究竟是這些讀書人看錯了香港,還是香港誤導了他們。這本書為吳婷自己以及她的同路人提供了一部分答案。
就好像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可能只有一種認知,不同人對其他人和事都會有不同解讀,甚至無所謂對與錯、是與非,今天的對很可能就變成明天的錯。正在構建全新制度形態的香港又如何可能一帆風順?「一國兩制」本就是人類自從有了國家概念之後的一次劃時代的偉大試驗。然而,很多人輕視這次試驗,不認為那是多麼艱難的事情,以為香港和內地只要互不相干,就必然萬事大吉,以致會說出「井水不犯河水」的幼稚論述。中央政府事實上忽視了「一國兩制」的複雜性和不確定規律。我深信「一國兩制」必然成功,但在過程中,它一定會遭遇各種挫折,不斷挑戰大家的想像。如何將過程管理好,開始成為香港人關注的重點,但這是在付出了重大代價之後。從吳婷這本書,大家可以看到過去八九年這些擁有獨特見解的專家是如何從多個視角審視這個過程的。
我經常要求同事,從事新聞工作不能夠只是「看見」,還要「認識」。兩者之間有着緊密關係,而且必須環環相扣,只是看見了不足以完成任務,必須要認識,甚至說認識也還不夠,還要懂得將自己的認識傳播開來。我們不是從政者,但將認識傳播開來就是一種政治實踐,因為當社會能夠對變化擁有共同認識,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也因此,新聞工作者雖然不是政治家,卻做了政治家應該做的事情。沒有認識,如何傳播?只是看見了,不足以完成傳播的工作,特別是針對「一國兩制」如此劃時代的創舉。
我問吳婷,什麼是「看見」?她說,「看見」其實是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從「佔中」到修例,尤其是修例,香港好像真的被全世界看見了,不斷上頭條,但其實人們只看見了香港的一部分,或者只願意看見自己願意相信的那部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寄望,希望香港真的能被看見。之前也有被看見,但多少人真的好好理解和認識過香港?以為回歸就萬事大吉的大有人在,看見的,不應該只是街頭肉眼可見的暴力,還有深層次的問題:為何他們會變得如此暴力?更廣泛和深刻的思考是什麼?我對吳婷的回答是滿意的。
不少香港人「喜歡」到日本旅遊,但沒有多少人讀過日本的歷史,更少人願意去了解日本的社會和文化,他們更熟悉哪裡有最好吃的日本拉麵。當然,不是所有去旅行的人都要明白目的地的歷史和文化,拉麵也可以反映日本的某些方面。然而,在表達對日本的「喜歡」之前,是否應該更明白你的「對象」?畢竟拉麵不足以代表日本。就以一段婚姻為例,不能只看到對方是否英俊或漂亮,是否有錢有本事,還需要認識其他方面。單憑外表和財富,估計很快就會離婚。去旅行當然沒有結婚那麼嚴重,但當我們說喜歡之前,如果連對方是什麼都不清楚,「喜歡」就不是真實的。這就是說,看見香港是不夠的,認識香港才是關鍵,特別是對那些曾經將香港視作「理想國」的人。看來吳婷已經從一名「遊客」變成了認識香港的讀書人。
中國的讀書人有個歷史演變過程。很多人將五四運動視作近代中國演變的轉捩點,因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或許都讓大家看見了傳統中國的衰敗,但一直到五四運動,大家才知道看見了是不夠的,還要去認識衰敗背後的原因。本質上,只有當我們真的認識到衰敗背後的原因,才可能找到合適的改變路徑。李大釗和胡適就選擇了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因為他們對當時的中國認識並不一樣。對於中國今天的讀書人,這種困境依然存在。很多人不滿意國家改變的速度,甚至不滿意它的方向,然而,沒有太多人能夠指出更好的速度和方向。埋怨已經夠多了,卻無法給出很好的建議。一些人看見了香港,認為那就是樣板,卻根本不知道內裡的狀況。香港在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是麥加,是某些人心中的聖城。當我身處「佔中」和反修例騷亂中,經常會想起內地曾經膜拜着懸吊在空中那個香港倒影的一批讀書人,他們心有不甘,因為香港讓他們失望,但我也樂於看見又有一批讀書人找到反思的材料。我一直認為,只有不斷地反思,人的智慧才會越發成熟,人才會真正感悟到事物的規律,不會被看得見的表像所迷惑。
從「看見」出發,我們可以繼續追問,「回歸」就夠了嗎?提出「一國兩制」的創想就足以解決問題嗎?既然回歸了,而且是以「一國兩制」完成回歸,為什麼會出現獨立思潮?而且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兩地變得如此隔閡?為什麼等到回歸超過二十年,大家才意識到兩地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心理鴻溝?「一國兩制」不就是為了彌合兩地的差距嗎?看得見很重要,真的看見了更為重要,看見之後繼續強化認識,一直到心靈相通,才是應有之道。
人與事都是在發展中,人不斷成長,一刻都不會停止。一個人停下來的時候必然會有另一個人接着做他還沒有完成的事情。事情從來也是一件接着一件,沒有一件事情在結束之前不會引發另一件事情的開始,延綿不斷,看似都有一個段落,最後更像是無止境。既然如此,「看見」究竟是指什麼、有什麼意思,就成為更根本的議題。大家都知道,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本身就不只是因為看見了,而是因為認識了,而且不只是認識香港,更是認識內地,還認識到世界。他首先看見了內地當時的發展,認識到內地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實現現代化,才能夠走到國家發展的另一個階段。他繼而看見了世界的發展,認識到各種發展模式的強與弱,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既要走自己的路,也要參考世界曾經的發展經驗。對於解決香港問題,他看見了香港當時的狀況,更認識到內地與香港的差異,認識到香港在內地發展中的作用,認識到香港可以作為內地與世界對接的橋樑,更認識到香港人需要時間去與國家融合。中央政府不能夠只憑着「看見」就設定香港的「回歸」,更要從「認識」的高度來設計香港的回歸。通過認識,大家才會認定「一國兩制」可以真的解決問題,制度的優化才會持續發生。
吳婷看見了,也開始認識了,而且正在將認識與傳播結合,這本書就是她社會實踐的一部分。香港正在發生變化,那是因為更多人看見了,也開始認識到表像背後的真實。然而,卻也出現了更加被社會事物表像所迷惑的另一批人,他們需要更多的動盪或者更多的「吳婷」才能被引導回來。就像我在前面所說,人不斷成長,事情也是一件接着一件,對付愚昧,只能繼續依賴讀書人的努力傳播和知識的不斷積累,除此以外,還能夠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嗎?

 

 

 

目次

叢書總序|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 001
序|于品海 003
推薦序|田飛龍 008
前言 014

第一章:
從「佔領中環」到旺角騷亂 017
香港問題:在儒家倫理與自由主義之間 018
旺角騷亂只是開始 香港的第三條道路 028
立法會宣誓風波:香港政治轉折的分水嶺 037

第二章:
特首選舉和香港回歸二十週年 057
特首選舉背後的管治權旁落風險 058
習近平的治港新理念 077
基本法的三個迷思 087
泛民與北京打交道為何這麼難? 095

第三章:
修例風波 103
香港亟需一場大辯論完成漫長的轉型正義 104
「一國兩制」實踐與鄧小平設想有很大落差 112
重啟政改並非香港出路 129
換人不換局 香港三座大山難推倒 144
「三大困難」倒逼港府自我革命 155
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不值得驕傲 168
為什麼絕對不能姑息暴力 182

第四章:
香港國安法 197
國安法為何難解港人心結 198
國安法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 207
被移民熱潮掩蓋的真問題 219

第五章:
香港選舉制度改革 227
經濟民生才是檢驗香港治理效能的核心標準 228
香港亟需重新認識中國共產黨 238
台灣難逃自我實現的預言最終「香港化」 246
「一國兩制」的下半場 255

第六章:
香港二次命運探討 273
香港政治體制從來不是三權分立 274
香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試驗場 301
如何建構香港特色資本主義 319

後記 33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38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