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9888808250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李小杰
出版日:2022/09/28
裝訂:電子書
檔案格式:PDF
商品碼:2222221249039
商品簡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戰亂頻發、兵連禍結的時代。南北朝兩百年間,中國共出現九個王朝。臣廢君,子弒父,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在這樣的時代,被范文瀾讚為「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的顏之推,為後世寫下了一本千古流傳的《顏氏家訓》。
顏之推出生士族高門,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深為梁湘東王賞識,十九歲任湘東王國左常侍。後來梁亡,顏之推仕於北齊,歷二十年,累官至黃門侍郎。公元五七七年,北齊為北周所滅,北周大象末他被任為御史上士。公元五八一年,隋滅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太子楊勇召為學士。顏之推自歎「三為亡國之人」,身仕四朝,可謂屢經世變。在晚年回首過去,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娓娓道來,把諄諄教誨凝聚成一本家訓來提撕子孫,也向世人展示家庭對道德與教育的主動承擔。綜觀《顏氏家訓》全書,作者以長輩的身份講述了以家庭為依託的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論及倫常關係、風操品格、學習文章、實際應務、養生歸心、音辭雜藝等諸多方面,而儒學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始終貫徹在這些具體的日常生活道德實踐中。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李小杰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南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英文及戲劇研究學院訪問助理教授(2019),主要從事電影、文學及文化研究。翻譯有《誠實做學問—從大一到教授》,出版專著《古今大不同》,在中外學術期刊發表中英論文二十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顏氏家訓》在今日的意義,不僅僅是規範世人,振奮人心,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家庭對道德與教育的主動承擔。 ——李小杰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一訓子孫。 ——〔宋〕晁公武
蓋〈序致〉至終篇,罔不折衷古今,會理道焉,是可範矣。 ——〔明〕傅太平
苟非大愚不靈,未有讀之而不知興起者。 ——〔清〕趙曦明
目次
教育在學校之外 ——《顏氏家訓》的現代詮釋 〇〇一
卷一
序致第一 〇一七
教子第二 〇二二
兄弟第三 〇三四
後娶第四 〇四三
治家第五 〇五二
卷二
風操第六 〇七一
慕賢第七 一一五
卷三
勉學第八 一二七
卷四
文章第九 一七七
名實第十 二〇四
涉務第十一 二一五
卷五
省事第十二 二二五
止足第十三 二四〇
誡兵第十四 二四四
養生第十五 二五〇
歸心第十六 二五七
卷六
書證第十七 二八五
卷七
音辭第十八 三五九
雜藝第十九 三七五
終制第二十 三九四
名句索引 四〇二
書摘/試閱
導讀
教育在學校之外——《顏氏家訓》的現代詮釋
宋人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對《顏氏家訓》作出了「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評價。《顏氏家訓》為歷代士族高門所推崇,在後世廣為徵引,被反覆刊刻。因此,《顏氏家訓》影響深遠。對《顏氏家訓》的研究可分為教育思想、倫理道德、版本和文論研究四種。大陸學者以研究教育及家庭倫理為主,自80 年代起至今有40 多篇文章發表,大多對顏之推的教育方法持認同意見,認為《顏氏家訓》對現代教育有參考價值。而台灣研究者在關注《顏氏家訓》的家庭倫理之餘,還對其版本及資料耙梳作出了貢獻。周法高在1960 年寫就《顏氏家訓彙注》,尤雅姿在90 年代發表版本和思想方面的研究,交通大學潘呂棋昌根據不同版本作出顏氏家族的世系表,為後人研究提供方便。日本六朝文學研究素有傳統,其漢學界比較注重《顏氏家訓》中的文學論。鈴木虎雄早在1927 年的著作《中國詩論史》中就有所論述,另有林田慎之助的《顏之推的生活與文學論》,興膳宏《六朝文學論稿》中的《顏之推的文學論》。近年中國大陸各大高校的碩士、博士論文也仍不脫以上三種範式。《顏氏家訓》的研究汗牛充棟,可是對《顏氏家訓》的現代詮釋仍然罕見,實為遺憾。故此,此文從當下社會現象出發,探討《顏氏家訓》在社會道德與通識教育等問題上對當今社會所起的借鑒作用。
近年,頻聞善向教師提無理要求的「怪獸家長」出招,令倍感壓力的教師百上加斤,過分保護子女的「直升機父母」垂直監視,使自理能力甚低的學生更顯「寶貝」。同時,又驚聞社會上出現了各種食物安全問題和道德問題。社會上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令人不禁發出疑問:這個社會怎麼了?塑造社會各色人等素質的教育是否出現了問題?
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早在周朝便出現了「家訓」。《顏氏家訓》問世後,受到歷代推崇。宋代晁公武稱是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一訓子孫。」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說:「蓋〈序致〉至終篇,罔不折衷古今,會理道焉,是可範矣。」清人趙曦明在《抱經堂叢書•顏氏家訓•跋》中譽其為:「苟非大愚不靈,未有讀之而不知興起者。」無論是宋人「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評論、還是明人「罔不折衷古今,會理道焉,是可範矣」的讚譽,抑或是清人「未有讀之而不知興起者」的肯定,都把《顏氏家訓》的家庭教育一項放在「修齊治平」這個至高位置上,這與當代家長以「消費意識」要求學校包辦學生順利升學、建立良好操行的觀念迥然不同。《顏氏家訓》在今日的意義,不僅僅是規範世人,振奮人心,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家庭對道德與教育的主動承擔。
道德的敗壞:以無恥對抗無恥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近年,中國崛起,處處可見大國蹤跡。不過與此同時,不少顛覆中國人傳統道德倫理的事情也在發生,如不攙扶倒地老人,富二代、官二代囂張跋扈,部分人炫耀財富……有人說這是道德最敗壞的時代,於是,不少人選擇以無恥對抗無恥,他們認為只有更無恥,才能符合這個「過把癮就死」的時代。人們開始把責任都歸咎於群體,越來越多的人淪為「烏合之眾」,採取「以無恥對抗無恥」這種軟弱的態度來對抗冷漠和釋放慾望。
或許,我們可以對比顏之推所處的時代,再反省自身有沒有理由將道德的敗壞完全歸咎於時代。
顏之推身處一個狼煙四起、兵連禍結的戰爭年代。南北朝兩百年間,中國共出現九個王朝。臣廢君,子弒父,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顏之推雖然身為官二代,歷經三朝,但他不但沒有以門第自居,反而勘破了時代的重重迷霧,仍用傳統儒學的忠、孝、仁、義和中庸之道來「提撕」子孫,教化家庭成員修身齊家。
顏之推,字介,琅琊臨沂( 今屬山東) 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西晉末年,顏之推的九世祖顏含隨琅琊王司馬睿南渡,是「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之一。至其祖父顏見遠,因隨南齊的南康王蕭寶融出鎮荊州,舉家從金陵遷居江陵。《梁書•文學傳》稱顏見遠「博學有志行」,而且在梁武帝蕭衍代齊之後,「乃不食,發憤數日而卒」。顏之推的父親顏協,曾任梁湘東王蕭繹的王國常侍等職,亦有「博涉群書,工於草隸」之譽。由此可見,顏之推的家族不但世代為官,且屬僑姓高門之列。
顏之推自幼好學,博覽群書,辭采華茂,深為梁湘東王賞識,十九歲任湘東王國左常侍。後來梁亡,顏之推仕於北齊,歷二十年,累官至黃門侍郎。公元五七七年,北齊為北周所滅,北周大象末他被任為御史上士。公元五八一年,隋滅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太子楊勇召為學士。顏之推自歎「三為亡國之人」,身仕四朝,可謂屢經世變。但他在晚年回首過去,撰寫《顏氏家訓》之時,不但沒有傳授後輩厚黑之術,反而着重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教育子孫。綜觀《顏氏家訓》全書,除〈序致第一〉篇外,作者從〈教子第二〉至〈終制第二十〉篇都論及以家庭為依託的人的一生,包括倫常關係、風操品格、學習文章、實際應務、養生歸心、音辭雜藝等諸多方面,而儒學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始終貫徹在這些具體的日常生活道德實踐中。
有人說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價值是建立在熟人社會下的「恥感文化」中的。顧名思義,所謂恥感文化就是一種注重廉恥的文化心態。這種文化的特徵是人們非常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怎麼議論,故其行為被諸多的外在社會因素和標準規範所制約和支配。
儒家孔孟的思想其實蘊含了恥感形成的倫理道德體系,如《論語•憲問》中說:「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為政》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不論是孔子提倡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人們,還是孟子以「羞惡之心」作為人與生俱來的特性,均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系對人所作出的約束。然而,現代社會打破了以往由大家族組成的規範社會,逐漸演變為以小家庭為單位的個人主義社會。群體社會規範湮滅,個人主義興起,都標誌着儒家文化所形成的恥感文化的坍塌。世俗的道德觀念受到衝擊,更讓「以無恥對抗無恥」這種去恥感化的文化有了生長的土壤。西方雖然也經歷了現代化的進程,但是他們仍有宗教這一超越的價值系統作為最後一道防火牆,而中國由於沒有類似的基督教神聖世界,從而在物質主義和經濟發展面前,步步倒退,陷入道德的滑坡。
顏之推處於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但是他沒有抱怨環境,入仕北齊後,他對自己的行為時感愧怍,於是在作品中寫到「未獲殉陵墓,獨生良足恥」、「小臣恥其獨死,實有愧於胡顏」等句子,顯示出內心的愧疚與沉痛。不過,顏之推沒有從此沉淪不起,反而「知恥而後勇」,在晚年把自己的經歷及思想沉澱成一本有益於子孫後代的書,成為後人榜樣。
錯位的教育:拚魚不如拚漁
門閥制度自東漢開始發展,至顏之推的時期已臻頂峰,不少家族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已歷經數朝。東晉南朝的門閥士族為了控制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獨霸社會向上流動的資源,於是竭力維持士庶之間的距離。大多數的世族子弟傲視一切,處處標榜自己門第的高貴與優越,不屑俗務,甚至對朝代更替也不甚留意,惟獨對自己家族的門第和利益百般維護。
南北朝講究出身,現代人依靠父蔭,兩者同樣是拼爹的時代。顏之推家是「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之一,屬於僑姓高門之列。但顏之推與今天中國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父母不一樣,他們會為兒女攢下偌大的身家,希望子孫可以一世無憂,富貴傳家;而顏之推卻反其道而行之,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特別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教育。
當代中國教育家,言必稱歐美。甚少人知道,中國歷史上,其實並非沒有本土的教育思想,只是中國的教育思想缺乏系統的闡述,且往往散見於不同的典籍,故容易被人忽略。在《顏氏家訓》之前,雖有王僧虔的《誡子書》、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等,但它們均以規範道德言行為主。除了散見於儒家經典的片言隻語外,真正觸及教育理論的論述少之又少。《顏氏家訓》則是相對較系統化的著作,它釐定了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責任,並進行了較完整的闡述。
中國古代的典籍,很早已開始討論胎教的重要性。《大戴禮記》言:「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胎教,顧名思義就是對未出世的胎兒實施教育。中國古代胎教之法要求婦女確知自己懷孕之後,就要別處靜室,閉門而居,據說這樣才能產下聰慧、秉性正直、長相端正的嬰兒。雖然這種古代的胎教有點故弄玄虛,甚至近乎巫術,不過,近年科學研究卻證實了胎教確實有獨特的功效。現代醫學、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認為,所謂對胎兒實施教育,其實是刺激胎兒的感覺器官,促使其迅速發育成熟,增進其對事物反應的敏感度。胎兒在三個月時,人形已基本「塑造」成功,各器官包括大腦和神經系統已分別形成,對母親的情緒變動和外界的刺激已有反應。
《大戴禮記•保傅》中曾這樣闡述胎教的出發點:「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顏氏家訓•教子第二》說:「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作者提出具體的胎教方法,可見他對早期教育的重視。平民百姓假如不能實施嚴格的胎教,亦應在孩子出生後儘早教育,因此作者又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認為家長必須在嬰孩年少時便加以教誨。
孩子出生後,該用什麼方法教導呢?顏之推提出與後世西方教育家相似的教育理論——「寓慈於嚴」。寓慈於嚴即寓慈愛於嚴格的教育之中,父母教子不失愛心,愛子不忘嚴教,如《顏氏家訓•教子第二》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他這種寓慈於嚴的教育方法暗合現代兒童教育思想中的「恩威型」。現代育兒風格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恩威型、專制型、縱容型和疏忽型。大量研究指出育兒風格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業成績有重要的影響。優秀的學生有高度温暖、嚴格管理、允許兒童心理自主、積極介入學校教育的父母,這類父母多為恩威型父母。教育學家認為恩威型是對孩子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故建議父母採用,在教育中父母要恩威並重,「寓慈於嚴」,既嚴格教導,又慈愛呵護。假如父母過度放縱孩子或過度專制,可能會把子女養成不知進退,難以適應人類社會叢林法則的怪獸,最終貽害子孫。
多元與守一:打造通識專才
西方的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提倡「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及音樂,中國的孔子也大約在同一時期提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而近代的通識教育思想源於十九世紀,通識教育的目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能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培養出完整、健全的人格。
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的文化由多元轉趨單一。惟魏晉南北朝恰好是王綱解紐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思想自由的時期。東漢末年以來,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社會秩序急劇動盪,上層的統治者已無暇鉗制人們的思想。一度在意識形態上具有支配地位的儒學,此時失去了統治地位,於是知識分子藉機跨越儒學的藩籬,在思想理論上別有發展,社會上的思想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葛洪在《抱朴子•刺驕》中稱當時士人「皆背叛禮教而從肆邪僻」,而《顏氏家訓》也沒有專於一時一事,反能容納三教九流,描寫南北差異,其多元文化元素歷來被人看重。
與當時一般的士大夫不同,顏之推既有才華,又注重實際,其勤奮嚴謹的治學精神非常值得稱道。他善於觀察社會萬象,勤於積累資料,無論在建康、江陵、還是在鄴下、關中、對所經歷的南北各朝朝野士庶中的各類人物、各地風物俗尚,凡所見聞他都能筆錄整理,並結合文獻作出必要的考證。
《顏氏家訓》全書共二十篇,內容廣泛,知識豐富。除首篇〈序致第一〉說明全書宗旨、末篇〈終制第二十〉叮囑後事、〈歸心第十六〉篇崇佛外,其餘十七篇可分為「家庭倫理」、「品德智慧」、「思想方法」、「養生處世」和「其他知識」,題材多樣。
當中〈雜藝第十九〉篇分論書法、繪畫、射箭、卜筮、算術、醫藥、音樂、投壺、博弈、遊藝等諸多方面。作者指出當時知識分子對琴棋書畫、醫卜星相都必須略知一二。「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書法代表了代表人的臉面。身為文人雅士,也必善一門樂器,以陶冶性情,「猶足以暢神情也」。醫學是實用知識,可用於救急,如能微解藥性,「居家得以救急,亦為勝事」。此外,顏之推一生歷經刀光劍影,故唾棄那些裝飾性的「弱弓長箭」,反而講究實用性,「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觀德擇賢,亦濟身之急務也」。
不過,對於這些技藝的熟練程度,顏之推另有獨特的見解。他在〈雜藝第十九〉說:「真草書跡,微須留意」,又言:「彈棋亦近世雅戲,消愁釋憒,時可為之。」他認為一個合格的文人必須懂得這些技藝,但不應花太多時間,只可偶而為之,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應該學有專精。顏之推對實務非常重視,在〈涉務第十一〉中將國家大事分為六種,而一般人只能做好一種:「能守一職,便無愧耳。」
范文瀾稱顏之推為「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知識,他幾乎都鑽研過,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一本家訓,論及如此龐雜的內容,既談雜藝,又論風操和實務。顯然作者不是為了炫耀知識,而是希望提撕子孫,教導他們既要掌握知識,也要擁有相稱的節操;既要家庭和睦,也要教育好後代。他認為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以此為起點,便是對人對己負責了。
當然,此書寫於一千多年前,難以避免有一些對今人來說不合時宜的消極內容,比如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歧視婦女的觀念,或是宣揚迷信、明哲保身的思想等。顏氏後裔顏嗣慎在明萬曆刻本跋中說:「觀者誠能擇其善者,而各教於家,則訓之為義,不特曰顏氏而已。」故此,閱讀《顏氏家訓》應擇善而從之。
《顏氏家訓》除拓寬中國家庭教育體系的坐標外,其中個別「古字」,仍見於廣東話日常用語,連接着古代與現代世界。廣東僻處南方,香港古代乃蕞爾小島。惟關山阻隔,通訊不靈,古意得以保存。書中有廣東話中日常使用的「攰」字(見〈書證第十七〉的「弊攰之民」),其意思今天依然沒有改變,仍是疲累之意。而「擘」字(見〈書證第十七〉的「目似擘椒」),在《顏氏家訓》中的意思是分開,剖裂,在廣東話中,「擘」在日常用語的詞組為「擘開」,意為用手分開。而另一筆畫繁瑣的「糴」(見〈治家第五〉的「遣婢糴米」),早見於其他經典,如《史記》:「四年,晉饑,乞糴於秦。」以及左傳:「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於宋、衞、齊、鄭,禮也。」今天在廣東話中的詞組與用法仍舊與兩千多年前一樣,「糴米」,為買米之意。初看不太常用,其實在許冠傑膾炙人口的歌曲《半斤八兩》的歌詞中仍可見此字:「我地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糴,直頭系壞腸胃」,當中的「走糴」有四處走動之意,引申為打工一族為口奔馳之意。
《顏氏家訓》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180 年) 台州公庫本、明萬曆甲戌(1574 年) 顏嗣慎刻本和程榮《漢魏叢書》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朱軾評點本、雍正二年(1724 年) 黃叔琳刻節抄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 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王利器於1958 年撰寫的《顏氏家訓集解》,彙聚近世諸家成果,校勘、考證、辨偽、增補,為近代的《顏氏家訓》研究奠下基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