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二十周年紀念盒裝典藏版
完整收藏【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
氣血共振理論先行者 脈診奠定醫理未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物理博士
王唯工教授 35年科學脈診心血精華
改寫近代西方血循環理論
重新定位中醫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脈絡
【專文推薦】
臺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系列書作者 沈邑穎醫師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怡超(按姓氏筆畫序)
中醫聖經《黃帝內經》以降,最重大的科學突破;
結合物理與生理,理解氣與經絡共振的科學本質,破解中醫把脈的偉大之謎!
一、氣的樂章
氣就是身體的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是解決現代病的根源。
王唯工教授以共振理論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進而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二、水的漫舞
排溼、排毒,重點在於排除身體的廢料,重新理解老化與溼的兩面關係。
人體要健康,除了養分能順利輸送,還要廢料能順利排除。所謂廢料,就是含二氧化碳的酸水;酸水的堆積,便形成我們所俗稱的「水腫」。「氣」與「水」是健康的一體兩面,我們可以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消除水腫,邁向真正沒有病痛、不會老化的人生。
三、氣血的旋律
「氣行血」,氣血共振解開血液循環的奧祕。
延續《氣的樂章》的共振觀念,本書更明確指出氣就是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藉以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並引證出肺循環系統的重要性。血管與血液提供了全身所需的氧氣與營養,本書解析血液運行的分配與調控,並深度探討了病毒感染、高血壓及心血管堵塞在脈診臨床上的全新發現及成因。
四、氣的大合唱
脈診未病先治、達元氣以致中和。
剖析中醫診治、辨證、方劑與中醫藥性、歸經的根本原理。
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與穴道連結,便可理解中醫的陰陽五行、虛實補瀉、相生相剋原理。本書更深入研究中藥的性味與歸經,根本如何運行於氣與經絡,讓「共振理論」的完整性和中醫藥的科學基礎又更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 ◆ ◆
氣就是身體的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是解決現代病的根源。
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要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年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
透過本套書籍,將可以了解以共振理論為基礎的脈診觀點:
◆氣才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
◆經絡、穴道與器官如何形成共振網路。
◆以共振觀點看循環系統結構與功能。
◆中醫如何治療循環的病。
◆脈診如何定位病灶。
◆中藥和脈診如何相輔相成。
◆由脈診觀點看日常保健。
本書作者王唯工教授以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就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脈診儀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更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作者簡介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台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家訓、潘念宗、胡秀卿;西醫鐘傑、崔玖等先進合作研究。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
序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金姆健康科技總經理 王恬中
雖然《氣的樂章》在二〇〇二年就出版了,而我的《氣的樂章》卻是二〇〇八年我從韓國回來台灣過中秋節的時候,爸爸送給我的。上面有爸爸的題字:
德元(我的韓籍老公)、恬中,
爸爸
二〇〇八〇九二八
一出生就拿到「叛逆劇本」的我,從沒想要好好了解自己的爸爸在研究什麼,甚至覺得研究「世界級老扣扣的中醫」很丟臉,所以即使二〇〇八年拿到書之後,也只翻看自序就收起來了……
在一位「大師」底下成長,我的人生目標從最初的「想得到認可」而不可得後,變成了極度地「叛逆」,覺得一定要走出一條路來展現自己。走了一大圈後才發現「大師」應該也在等待我的認可。而我們都錯過了可以當面互相認可的機會……
二〇一五年爸爸生病後,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家人的未來,而是脈診的研究會不會後繼無人,於是先把在美國的哥哥拉回來繼續脈診儀器的研發,然後也開始幫我們上中醫脈診課。
當時回台灣做「看護」時,我的工作內容不是翻身、拍背與餵飯,而是上課、筆記與考試。最初,我覺得就敷衍一下,把他教的筆記背起來就可以考試了,沒想到他考的內容都不是硬記死背就能通過的,所以最後這段日子,還是一直聽到他從小對我的評價:「怎麼那麼笨,怎麼不懂舉一反三」。我心裡暗下決心,等他病好了,我還是趕快回韓國好好做我的營養獸醫師,別淌這「混水」了,只是我並沒有等到那一天……
在最後那段期間,他一心求死,我一直以為是因為疾病痛苦,沒想到他的答案卻是「我在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做什麼,想趕快去另一個世界造福那邊的人……」
我才意識到,大部分的人在意的都是自己的家小,而爸爸在意的卻是「大家」,他不在意自己的身體、不在意家人的未來,因為在他的心裡,在乎的世界上的所有人,能不能變得更好、更幸福。當下我被他「救世濟人」的理想感動,熱血沸騰之下告訴他「這個世界的人,我包了」請他放心。從那時候開始,我全心全意學習脈診、中醫,也開始閱讀他每一本書,可惜沒有多久後,爸爸就離開了。
當我放下我的驕傲與成見,仔細閱讀爸爸的書時,才發現原來他的研究是如此的科學、嚴謹、而且廣博,讀了這麼多年的生理學卻從來沒想過的生理問題,在他的推敲解說之下,突然豁然開朗。
今年年初因為自己的「毛」小孩病重,我突然很想念爸爸,以前毛孩生病時他都會給我很多指導,而他現在不在了,我只能把他的書、還有當初他幫我上課的筆記都拿出來再複習,從中找到了許多有用的內容,讓毛孩的最後一哩路舒緩不少。
這一次重新細讀《氣的樂章》,有更深的體悟。因為爸爸不只是在物理學有很深的造詣,在生物、電機、生理、生化以及中西醫學也有很廣闊的涉獵。讀的時候我們會從自己已備的知識與背景來理解與學習,相信大家,過了多年後,眼界與知識都也更上一層樓,再次重讀,一定也會有許多收穫與喜悅。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很想跟爸爸說:「你寫的書真的是經典,而且你對人類的愛是真是「英雄」。對不起我沒有早點放下我的叛逆劇本,一直到你離開之後才發現這些事實,還好有那麼多懂得欣賞你的讀者朋友們陪著你一起追逐夢想,而且你離開後,還繼續為我們加油!」跟你一樣成為「大師」,我這輩子應該是不可能了,但是我們會一直努力下去,把你留給這個世界的「愛」讓更多的人接收到。
二〇二二年是《氣的樂章》發行出版二十週年,非常感謝大塊文化董事長郝大哥以及怡君、青荷一起努力將本書與系列叢書重新整理、編輯,為了讓大家閱讀更便利,也規畫電子版本的發行,讓大家不僅可珍藏紙本系列,也可在手機裡,閱讀電子版本,隨時翻閱。
真心感謝大家二十年來對《氣的樂章》系列以及爸爸的支持,邀請您再次閱讀《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也希望大家能健康地陪著我們一起努力,將爸爸改變世界的夢想,繼續延續下去!
◆◆◆
二十周年紀念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臺大榮譽教授 李嗣涔
一九八七年當時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履安先生為了推展氣功的科學研究,請當時的副主任委員鄧啟福先生(後來擔任過國立交通大學的校長)邀請學術界約二十位的學者一起來從事氣功的研究,我與當時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王唯工教授也同時參加,因此與他結緣,我聽說他做的一個大鼓可以讓人產生氣感,就特地去他在中研院的辦公室去參觀感受一下,他請我坐在椅子上雙腿夾著大鼓,他拿起鼓槌敲在鼓面,「咚」的一聲,讓我全身震動,產生強烈的氣感。原來氣與身體的震動有關,顯然他是研究「氣」的先行者,於是我開始對他有關「氣」的研究開始產生興趣。
慢慢地我了解到王教授是生物物理方面的專家,專注與血循環的動力研究,他修正現代血循環理論,將血循環與中醫的經絡穴道聯結而發展出血循環需要血管、經絡、穴道所形成的共振網路配合,以輸送養分的概念。並將創造出來的新理論應用到中醫脈診的科學解釋,並將中醫精華的經絡與氣統合在一個大科學假說中。二〇〇二年他終於把這個大假說以科普方式寫出第一本書《氣的樂章》,一時洛陽紙貴造成轟動,一年再版八次。這是第一本由物理及生理上去理解中醫「氣」與「經絡」的科學本質,理論奠基於血循環所造成血壓的傅立葉頻譜轉換,由於心跳有一基本頻率,根據王教授的理論它的倍頻相應於不同的經絡產生共振,代表血液對這條經絡的供需,理論合理簡單易懂,對我們這種學過工程,但是中醫的門外漢特別容易了解。我一向對中醫抱著神祕敬畏的心理,王教授提出的把脈科學原理,讓我窺見到祕密被局部揭開的喜悅。
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一一年,王教授連出三本書《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其中《水的漫舞》是他對中醫「濕」的深入理解,發現體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太高與濕有關,因此他從身體的環保,如何排除體內多餘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生理及化學反應談起 ,並且身體力行,用實證的方法來證實他的體內二氧化碳環保及除溼的理論,令人信服。接下來王教授將血循環不好所導致的疾病詳細分析於《氣血的旋律》、《氣的大合唱》兩本書,比如病毒入侵身體會導致第3(脾經)、第6(膽經)、第9(三焦經)經能量下降而虛弱,並從高頻經絡逐漸向低頻的五臟經絡「心肝脾肺腎」發展。循序漸進, 讓人了解外感病毒的侵襲人體發展的順序,可以用適當的中藥形成重重的保護網。他也開始針對特殊慢性病如高血壓在中醫的邏輯體系如何了解與施治。他也開始深入分析中藥歸經的理論,並提出脈診實驗測試的證據,讓人相信《神農本草經》中所描述中藥歸經的現象確實存在,只是歸經的物理或生理原因還沒有發現,王教授已經辭世,這有待王教授的學生們或其他中醫繼續努力,解開這些謎團。可以說王教授花了三十年時間建立了血循環的新理論,並應用來破解中醫把脈及經絡之謎,是兩千年來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出版以來一項重大的科學突破,我有幸因為氣功的研究認識了王唯工教授,觀察了他數十年在中醫科學化的突破,是我此生的幸運,也樂意為他的著作出版滿二十周年再版寫一序言。希望有更多的科學家效法王教授逐步破解中醫之謎,將中華文化的遺產發揚光大於現代科學的殿堂。
◆◆◆
以科學之心 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古典針灸派傳人、《經絡解密》作者 沈邑穎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推薦王唯工教授精心撰寫氣的四本書。
王教授第一本書《氣的樂章》提到研習中醫過程中,曾向四位中醫師請益,其中一位正是我的恩師周左宇老師。嫡傳自周老師的古典針灸派,《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及《傷寒論》等中醫典籍是我們研讀的重點,運用在日常門診都取得不錯的療效。
中醫是一個早熟且完備的醫學體系,也因此中醫古籍的文字與意涵比較古奧,對於現代的中醫師及有興趣的研習者還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高牆」。感謝受過嚴謹科學教育的王教授以現代的知識與儀器,來呈現中醫核心概念,例如看不見、摸不到的「氣」和「經絡」等,讓我們得以「翻牆」進入中醫現代化之門。
王教授氣的四部曲各有特色,也有連結,內容非常豐富,僅提出部分內容與中醫結合,大家分享。
首部曲《氣的樂章》登場,氣勢磅礴,王教授以其物理學專業,透過現代研究,提出中醫所注重的「氣」是一種「共振」,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這也是王教授的核心理論。
中醫認為氣與血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並指出「氣為血帥」,即氣是血液在體內循行的重要推手,當人生病時,常常是先出現氣的異常,然後再出現血液問題。氣血共同循環於經脈與血脈中,其狀態也會反映在脈上面,而這正是中醫脈學的重要依據。若要早期診斷出循環疾病,中醫的脈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王教授也說「脈診是人體狀態的總報告」,運用脈診儀來檢測。
王教授分析近代十大死因多與血液循環惡化有關,而血液循環疾病正好是中醫最擅長治療的疾病。王教授透過對於心臟與心跳的「七問七答」,深入研究心臟以及血液流動,提出一個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原理,認為共振的氣才是解決現代疾病的重點,並將此共振原理用在脈診以上,從而發現10―12個諧波。
在王教授的系列書籍中,有兩項內容是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是透過脈診儀所發現的諧波,二是透過共振將這些各自獨立的諧波,形成功能組合。其中王教授最常討論者,如三六九諧波組合代表人體從內而外的功能特性,與防禦機能有關,二四六諧波組合是人體從下而上的功能特性,與上中下三焦有關。諧波組合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透過這些組合能更深入探討各類內在、外在疾病的發病、診斷與治療方向。
王教授所提出的經絡共振觀,也符合中醫的傳統理論,如從諧波發生的共振順序來看:
諧波一~四為五臟,屬於陰性,分別為肝、腎、脾、肺、心(王教授說因為第十一諧波能量太小,未能確定),心包為第零諧波。此順序與五臟在體內的位置相對應,從下向上發展:
諧波五~十為六腑,屬於陽性,以經絡來討論會比較清楚;
五為胃,六為膽,七為膀胱,可視為足三陽經;
八為大腸,九為三焦,十為小腸,可視為手三陽經。
這六個諧波的順序剛好對應經絡系統中,手足六陽經在人體的分布特性:從人體正面的陽明――側面的少陽――後面的太陽,也就是說六腑諧波的分佈是由前面,經過側面,然後到後面,與經絡分布不謀而合,可見中醫的經絡系統是確實可信可用。
中醫的十二經絡系統到底是何物呢?王教授以彈簧模型說明經絡是由動脈、靜脈、器官加上穴道所形成的彈簧共振網。這項看法非常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取穴治療。
王教授應用諧波研究中醫各個領域,如陰陽五行、虛實補瀉、中藥、安慰劑、針灸、穴位、子午流注、死脈,甚至靜坐等,還探討中醫一些深奧的內涵,如《黃帝內經》中最全面的脈診法「三部九候」,也為中醫歷代難解的「三焦」提出建設性的看法。
王教授不僅研究無形的氣血,也研究有形的人體結構,特別重視頸椎跟脊椎的復健,還提出許多調整脊椎的方法。王教授認為氣血與結構之間會互相影響,此與中醫對於人體的看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中醫觀察人體內在的五臟六腑透過經絡與外在的四肢軀幹相連結,所以「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與軀體是一體的,這也是中醫整體觀的特色。二部曲《水的漫舞》是王教授親身經歷的佛心之作。首部曲《氣的樂章》從氣的角度,討論人體營養的輸送,本書則從水與血的角度,討論現代人常見的代謝障礙―水腫。由於二氧化碳殘留在身體組織,與水結合產生酸水,成為身體的毒素,因而百病叢生。
王教授指出貧血的人容易水腫,尤其是女性,這剛好呼應了中醫典籍《金匱要略》中「當歸芍藥散」,正是治療貧血兼水濕停留體內的婦科名方。
該如何排出這些酸水毒素呢?王教授依據能量的食物觀,提出脂肪是較佳的能量來源,因為產生同樣能量,脂肪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比碳水化合物少百分之二十五。此外也可以透過運動,如有氧舞蹈、氣功等的運動來增加氧氣,伸展肢體以用力拉長酸水容易集結的組織,以排出酸水。本書可視為四部曲中的自我保健版。
《氣的樂章》與《水的漫舞》完成了人體氣與血的合體運作探討。
三部曲《氣血的旋律》王教授進一步說明氣就是在血管及血液中傳送的聲波,此聲波與各器官共振,器官與穴道就是一個個的共鳴箱,成為推動血液進入該器官、該經絡的動力,中國學者祝傯驤教授也曾提出中醫經絡是傳送聲波的管道。
書中還應用三六九諧波組合和二四六諧波組合,深入探討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阻塞三種常見疾病,氣血在體內的模式。
最早能辨認病毒感染的脈象為第三的脾、第六的膽、第九的三焦,此三個諧波能量同時變小,代表此三諧波組合與人體具有防禦能力的衛氣密切相關。
書中特別提到,面對病毒感染,身體為了自救,會將血液調回第四的肺和第七的膀胱來保護內臟,尤其是心、肺兩臟。此觀點與中醫的通經理論有相似處,膀胱經分布在人體背面,是全身循行最長,穴位最多的經絡,中醫稱之為「巨陽」或「太陽」,表示陽氣非常充足,與主一身之表的肺,共同串起人體防禦外邪侵襲的第一道防線。這麼厲害的經絡,心肺兩臟當然要出手管理,所以就透過了五門十變法及臟腑通治法這兩種通經法,讓心肺都能與膀胱經相通。
王教授強調膀胱經的重要性,因為膀胱經上的背俞穴是運送血液給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轉運站。依據中醫理論,膀胱經在背部循行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既是臟腑功能的反應區,也是調整臟腑功能的治療區,因此中醫前輩黃民德先生認為膀胱經是內臟健康的樞紐,民俗療法特別喜歡在背部按摩、刮痧、拔罐等,自有其理。
王教授觀察多位高血壓病患都出現第四諧波太小現象,因此推論高血壓屬虛證,主因是肺氣不足,中焦氣不足。此處的中焦是指第四諧波肺。二四六諧波分屬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其中第二的腎為下焦,第四的肺為中焦,第六的膽為上焦,這個見解與傳統中醫不符,但若理解王教授是以全身從頭到腳來區分三焦的概念,就能接受肺為中焦的看法。
因為這樣的認知,王教授以第四諧波為中心,在中焦治療或自我保健時,都建議補肺、補中、練中焦之氣為目標。
個人很喜歡「動脈回流圈」概念,在《氣的樂章》中,王教授指出回流圈是中醫急救穴位所在,如人中、勞宮、湧泉等,在此基礎上,臨床應用會更為顯效。在《氣血的旋律》中,王教授指出體循環大血管系統是如環無端的回圈,這種環狀結構易於維持血壓,但肺循環沒有回圈,只有樹枝狀的分岔,以便將肺泡都浸潤。中醫也強調人體經脈相連如環無端,持續灌注,同時還體現了陰經與陽經之間的陰陽交會。
第四部曲《氣的大合唱》王教授深入探討在《氣的樂章》中曾提及的三焦以及三部九候。王教授認為三焦有兩種概念:
1、將身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血管共振分上中下,即二四六諧波。
王教授發現上中下三焦的長度比為1:2:3,再分析三部九候的血流,發現也存在這個比率,即到頭、到手、到腳的諧波分別為六、四、二,符合1:2:3或3:2:1。
2、本身為一個系統的「三焦經」:相當於全身的腠理部位,因為有了三焦經,人類才能全身出汗,其諧波為九,和全身的氣有關,與其共振的諧波為三、六,也符合1:2:3比率。
王教授還以三、六、九共振來探討《傷寒論》病情的轉化,肌肉皮膚共振分表、半表半裡、裡,即三六九諧波,因此與衛系統密切相關。
王教授再次總結兩諧波組合:
三、六、九諧波是表與裡的規劃;
二、四、六諧波為上下或進→出→用的規劃。
個人淺見,三六九諧波的氣機偏於內外之間的橫向流動,二四六諧波的氣機偏於上下之間的縱向流動。六諧波的膽出現在兩個組合,王教授說「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位於氣機流動樞紐的膽,中醫稱之為少陽,屬於春天開始要生長的樹木,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膽又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重要性其來有自。
王教授有指出了左右脈可以反應同側身體的狀況,這確實是我們臨床上常見情況,也就是說脈象本身不僅僅在寸關尺的位置去呈現臟腑功能,同時他也會反映同側的軀體的結構、氣血。
首部曲《氣的樂章》以嚴密的架構介紹氣的共振諧波,本書則將這些研究導入中醫系統,繼續探討中西醫的比較,中醫藥的特色等,作為總結,並指引未來中醫研究的方向,書名《氣的大合唱》,真是實至名歸呀!
王教授所提出的氣血共振的諧波,從此研究中醫的臟腑、經絡、穴道、中藥歸經、五行等內容,還有打破傳統二十八脈的格局,認為「二十八脈相只是九牛一毛」,臨床上確實發現二十八脈並不足以概括臨床的各種病症之所見。人體是千變萬化,反映在寸口脈上的變化也是非常多元,唯有透過仔細的思考、動態、整體性的連結,方能從脈象去收集充足的診治資料。
筆者身為經絡研究者以及臨床中醫師,會從臨床應用角度思考。書中有一些內容有待日後觀察,如梅尼爾氏症,除了內耳的不平衡之外,還有耳朵局部結構異常,以及相關聯經絡一些的阻滯現象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有王教授非常有建設性的見解,如:心氣看脾經,心血看膀胱經等,我們也會在臨床時思考應用。
此本系列書非常精彩扎實,囿於篇幅,不能劇透太多,請大家慢慢閱讀,享受氣血的和諧樂章。一般讀者可先從第二部曲《水的漫舞》入門,跟隨王教授的能量觀,從飲食和運動著手,自我照護。若想逐步掌握王教授的研究思路,建議從第一部曲《氣的樂章》著手,此書內容最為豐富,理解難度也較大,但卻是系列書的敲門磚,後續的三部曲會提供更多的臨床研究與探討,相信讀者會有倒吃甘蔗的喜悅。
身為現代中醫師,我們深深了解,中醫歷經數千年淬鍊,其堅強的的生命力來自能與時並進,跨越時間、空間及人種的高度和廣度,因此成為「經典醫學」。身為中醫繼承人,我們肩負承先啟後的重責,不僅深入中醫之海,鑽研通達中醫理論,並需充分了解及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及儀器,將古典和現代知識有機結合,透過臨床應用,反覆驗證與提升,如此方為萬民之福。
感謝王教授帶領我們搭乘科學列車,聆聽氣的樂章,欣賞水的漫舞,以氣血旋律與合唱,共振諧波來穿梭古今,讓隱身體內的氣和經絡得以華麗現身,開拓出一條融合中醫與科學的自我保健與整體醫療的康莊大道。
◆◆◆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怡超
中醫歷經數千年臨床實證歷久彌新,至今也越來越多研究證明中醫藥臨床上的效果。然而流傳數千年的中醫在一些定義或操作上不太明確,無法對應到現代醫學而遭到世人的誤解。也因為定義與操作上的不明確,在傳承上需要多年與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學習才有可能出師。
王唯工教授感念於此,在一九八八年設計出脈診儀的原型機,並提出了動脈循還共振理論,有別於其他以血液流體力學為主的循還理論,血壓脈波沿著動脈系統以徑向振動的方式向末端傳遞,各器官或血管叢的共振頻率為位於主動脈的共振頻率的整數倍,以達成與心跳的共振,提升傳輸效率,而脈波各諧頻的能量大小正代表著中醫十二經絡循環狀的狀態。在這理論的背後,王教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由物理系統模型的試驗,看到脈診科學化的可能性,接下來一連串物理仿體的試驗、動物器官的響應研究,以致嚴謹的數學模型的建立,為整套理論系統打下穩固的根基。王教授提出的「氣血共振理論」開拓中醫研究的新局面,更將中西可以併治的手法以科學理念完全呈現,令人感佩。難得的是王教授的研究成就卓越優異,相關脈的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包括Circulation Research;另一方面,又能以科普著作,將脈的理論堂奧,向一般讀者介紹。
王教授撰寫的《氣的樂章》迄今發行滿二十周年,本書將血液循環理論做了清楚的說明,並根據研究結果,說明這個理論與中醫、疾病和養身的關係;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進而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水的漫舞》則是對中醫「濕」的理解,繼而從身體該如何環保,該如何排除體內多餘的二氧化碳談起,並以實證的方法證實「氣」與「水」是健康的一體兩面,該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排除的體內二氧化碳。
接下來二書《氣血的旋律》與《氣的大合唱》,更可見王教授分析因血循環不佳而導致的慢性疾病的分析,針對特殊慢性病如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在中醫的邏輯下是如何了解與診治,也深入分析在各個相關領域裡、臨床上做相關的應用與研究,如中藥歸經、針炙效應、食物歸經、藥理比較、臨床研究等超過一百五十篇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反覆的驗證整套循環共振理論,同時也為一些中醫理論提供了科學的解釋與基礎。
王唯工教授的血液循環理論今日由兒女接手推廣,其研發的科學脈診更與日常生活應用結合,實踐在生活中。中西醫學的結合一直是我在岡位上努力推動的政策目標,近年也可見中醫儼然已從另類醫學變成可以與西方醫學互補的整合醫學;而王教授三十多年的心血結晶更驗證了東西應該融合併治的智慧。
藉著《氣的樂章》出版二十周年的紀念與回響,也希望能帶動國人對中醫的進一步理解,一同緬懷王唯工教授在中醫科學化之路上努力發揚光大的精神。並延續王唯工教授實事求是的精神,推廣其脈診科學化的理念,持續為科學中醫深耕,其子女與學生共同成立的【中華王唯工科學脈診健康促進協會】一方面以獎勵金方式鼓勵學界、醫界或相關行業之團體或個人在動脈循環共振理論基礎下以科學方式研究中、西醫學,另一方面以公益活動方式將中醫治未病正確養生觀念帶給民眾,落實科學中醫在生活中的實踐。最終達到全民健康全齡樂活的目的,同時也減輕高齡化社會日益擴張的健保負擔。
【導讀】
中醫擅長治循環的病
從中醫角度探索疾病的根源
本書的立論宗旨就是要說明所有這些現代病的主要成因──血液循環的惡化。為什麼這會變成現代疾病的共同原因而無法治療?主要是因為對血液循環的認識不夠,採用的基礎理論不很正確,所以造成了大家一味地重視那個「果」,而忽略了共同的「因」。找到一大堆相關的「果」,但還是不會治那個病。就像打鼾跟高血壓,這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在於,會打鼾是因為呼吸道的循環不良,所以肌肉鬆弛、無力、下垂了,故而造成打鼾,跟高血壓一樣都是循環不良的「果」。換句話說,假使致力於類似的研究,能找到幾千、幾百個果與果之間的關係,還是不會治病。但是只要能找到一個因,把它去掉,病就會好了。這個「因」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要治療現代病,只需針對一個共同的「因」──血液循環。
既然血液循環的因果無法在西醫理論中找到答案,那就從中醫理論中探索。事實上,整個傳統中國醫學就是在說明血循環,治循環的病正是中醫的專長。許多西醫無法回答的現象和人體運作的原理,都可以在中醫理論中找到合理的解釋。但是,中醫的「氣」與「經絡」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證明脈象的存在?如果舊的流量理論已經破綻百出,人體的血液循環該以什麼理論來解釋?又為何我說治循環的病是中醫的專長?
在中國,脈學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卻一直沒有發展出一個理論基礎。沒有到數理化的層次,就不能成為科學。一九八三年,我放棄了熟悉的神經科學,投入中醫科學化的研究。現在已經可以用程式分析出病人是哪裡的血液循環產生障礙,和古書的記載相對照,發現中國人這些傳統的醫理都是對的。更甚者,傳統中醫只能看二十八種脈的變化,我們用數學程式卻能做出幾億種。這是什麼意思?這表示今後我們能夠更精確、更有效率地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高血壓的病人不必吃西藥吃到胃衰竭、脾衰竭,就能把血壓降低;暈眩或聽力喪失的病人,也許用力敲一敲就當場痊癒,也不需要更複雜的治療方法。很多慢性病、循環病可以由外治改善,病人不須遭受割割補補的折磨。醫療更具效果,病人更無痛苦。
這是一種新的看待疾病與生命的眼界。
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提出我的核心理論──一個新的血液循環理論──共振,並根據研究結果,說明這個理論與中醫、疾病和養身的關係。
第一章我提出了七個有關人體血液循環的問題,包括心臟為什麼長在離頭頂四分之一的位置?為什麼不和腦對調,就長在頭頂?按照水往低處流的流量理論,幫浦(心臟)在最高處才好送流量,為什麼沒有長成章魚的形狀?人體的任何設計都是有道理的,必須找出一個能合理解釋這些現象的新理論。
第二章我以現代科學的眼光簡單地解釋了中醫的「氣」。氣事實上是一種「共振」,也就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從這個角度,可以回答上一章的七個提問。
我將在第三、四章中詳述所謂的「共振理論」。稍懂中醫的人都知道有時病人胃不舒服,是來自脾的毛病,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瞭解了經絡與共振諧波的關係,就會豁然開朗。中醫的許多名詞,都有物理學上的意義。我在第三章會解釋血壓與高血壓,第四章則以一個簡單的模型說明器官、經絡、穴道的關係及其各自的功能。
第五章到第七章皆與脈診應用有關。我們一直強調的血液循環重點是什麼?身體中有一個地方血液到不了(缺氧),疾病就會從那裡發生。第五章會解釋脈診儀上的幾個指標,如何自脈象獲知人體健康的總報告,哪裡缺氧、血液如何分配。以及所謂循經傳與越經傳的原理。第六章主要談的是如何判斷脈診,如何區氣分和血分的病,如何判斷病程。大家都知道靜坐對身體很好,但是為什麼?這一章也介紹了身體的自動補救系統以及安慰劑效應。第七章廣泛地探討了心、腦、胃、脾方面的疾病成因,包括心律不整、胃潰瘍、更年期障礙、外傷……都可以循環的觀點來理解與診治。同時,這一章我也談到了五行與相生相剋。
第八章有關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小毛病,以及應該隨時注意保養的一些觀念。胸式呼吸好還是腹式呼吸好?練氣功的原理?鼻病、背痛、感冒、失眠……的病因是什麼?最後提供四季不同的養身之道。
最後,總結一些假設和推論。我會說明精氣神的道理、運動時心跳加速的極限、胎教與電磁場的影響……甚至奧運金牌選手為何容易短命、為何練金鐘罩對人體不好……也都能提出解釋。
由血液循環的立場來看疾病,也如任何其他手段一樣,不可能治癒所有的病。所以對現象的判斷必須要很敏銳,哪個疾病能不能治,一開始就要很清楚。遺傳性的疾病就不要想用改善循環的手段去治癒。
知道自己的極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才是科學的精神。西醫的專長是危機處理,並擅長單一原因的研究;中醫的長處則是在尚未明顯發生重病之前的治療,並且能以脈診檢視出複雜的病因。病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跳過去的,而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推進,一點一點地變壞。等到循環的道理都瞭解了之後,一點點的變壞都會看得懂,就容易在疾病惡化之前將局勢扭轉過來。這正是中醫的優勢。
未來,中西醫兩者間如何做一巧妙的應用與整合,有待後人共同攜手努力。
目次
目錄
《氣的樂章》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 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以科學之心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沈邑穎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黃怡超
初版序推薦序——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馬光亞
自序
前言 現代生物醫學的盲點
第一部 氣──回到未來的年代
第一章 西醫未解的循環難題
第二章 氣才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
第二部 共振──中醫的現代科學解釋
第三章 氣即共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
第四章 經絡、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網路
第三部 脈診──未來醫理的基礎知識
第五章 傾聽身體的共振旋律
第六章 脈診指標、中藥與安慰劑的運用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第四部 健康與養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養生的脈診運用
總結 回顧與展望
編後記 樓宇偉
延伸閱讀
附錄:十二經絡圖
《水的漫舞》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 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以科學之心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沈邑穎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黃怡超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人體的運作之舞
我健康嗎?
水腫與老化的關係
血循環之再探
能量醫學的觀點
第二章 二氧化碳是毒
人體的下水道系統
酸水的形成
水腫的五個階段
排毒就是排除含二氧化碳的酸水
第三章 減水腫計畫
脂肪是比碳水化合物更好的能量來源
飽和油和不飽和油的正確食用方式
為什麼要多吃纖維素
健康飲食兩大重點
第四章 保健的要訣(運動篇)
酸水集中處
協助身體排除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五章 保健的要訣(飲食篇)
早期診斷、並可自我檢測的健康標準
飲食的四大原則
多吃油,皮膚就不油
蛋白質是最不好的熱量來源
食物分配的革新理論
結語 以能量為出發點的食物觀
《氣血的旋律》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 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以科學之心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沈邑穎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黃怡超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氣與血
身體之組成與更新
血液是生命之泉源
心臟為血液之幫浦
第二章 病毒感染
感冒
膀胱經的重要
對抗傷寒之生理反應
疫苗是最偉大的發明
第三章 高血壓的辨證論治
高血壓
血液之分配與調控
高血壓之可能成因
加強系數
中醫對高血壓的看法
高血壓的辨證論治
第四章 氣血共振原理
血液流灌的方式
停留解波與駐波
迴圈的奧妙
肺循環是體循環的迷你版嗎?
體循環的設計
第五章 如果你是人體設計總工程師
循環系統上「理論」的要求
共振
如果你是設計總工程師
發生學
分頻供血的優勢
血液壓力波與交流電之傳送
環狀的末端
血循環與經絡的關係
第六章 總結
過去的研究結果
高血壓成因
心血管病成因
參考資料
補充說明
《氣血大合唱》
關於《氣的樂章》二十周年新版——
從叛逆到承接父親衣缽 回憶父親的脈診之路 王恬中
二十周年紀念 系列推薦序——
他發現了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 李嗣涔
以科學之心引領世人領略中醫博大精深之美 沈邑穎
中醫科學化的實踐之道 黃怡超
自序
第一章 共振與氣
水與溼
中醫之特色
三焦經與全身之氣
由三、六、九共振頻看《傷寒論》
三焦經之特性
三焦系統
營衛系統與三焦系統
衛氣與外氣
膽經為兩組和弦之共同頻率
只有二組和弦的大樂器
第二章 中西醫的比較
中醫與西醫之比較
中醫之現況
中醫的望、聞、問、切
二十八脈
脈診現代化的研究
八綱辨證
病因與治法
病因
治法
第三章 中醫藥的特色
中藥之藥理
為什麼要找尋中醫之特色?
我們如何選擇研究中醫的方向
設計實驗
意外的發現
由氣看藥性
歸經的研究
方劑之結構
身體之防禦是如何出錯的?
這個漏洞要怎麼偵測呢?
這個漏洞要怎麼補救呢?
物理治療有什麼好處?
方劑是什麼?
溫病的方劑
安宮牛黃丸
搶救劉海若
身外之物與身內之務
第四章 總結
小心的求證
中西醫結合!?
中醫的發展與發揚光大
後記:由中醫看中華文化
書摘/試閱
七個當今生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
第一問:心臟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當看到血循環的生理結構時,應該要認真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心臟為什麼要擺在身體的上半部,並且是在頭的下面的位置?如果只是為了要送一個流量的話,心臟不應該擺在這裡,而最好是在頭頂;生物體最好長得像章魚的形狀,心臟在頭頂上一打,血就可依靠重力而送到所有的肢體上去。身體也都不能有任何轉彎,因為流量一遇到轉彎,能量就會消失了。所以要長得像一個倒栽的樹,心臟就長在樹根的地方。人在演化的過程中應該都要演化成這個樣子。在演化的過程中,只要多擁有一點點優勢的品種就能淘汰掉劣勢的品種,從流量理論來看,章魚型的生物把心臟放在頭頂上比心臟擺身體中間的效率好太多了,所以心臟在身體中間的品種都應該被淘汰而不能生存。
但是為什麼所有的動物心臟都長在身體中部?而且不是在正中間,而是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位置,有的五分之一,離頭近一點,離腳遠一點,完全沒有例外。要瞭解生命,就要去問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任何一個生理結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例如人的脖子為何要長這樣?這其實是很笨的設計。背部脊椎骨旁的肌肉都是橫向生長,容易拉動及固定;可是我們的肌肉是縱向生長而與頸椎平行,這樣拉的效率就會很差。但為什麼頸部肌肉要這樣生長?血管也是如此?脖子如此生是為了要能夠大角度的動作,容易看到敵人及獵物。是因為有這樣的好處,所以在演化的過程中才會保留下來。而脖子的頸椎有六、七節,那是因為人類的演化過程是從捕獵生活中一路過來的,愈高等的動物節數愈多。而且脖子上的血管特別硬,否則頭一動就會壓扁了。
古人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於外傷和感染,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動脈要長在靜脈裡面(身體最裡面的是動脈、最外面的是靜脈)。假如動脈長在外面,人被輕輕一砍就會大出血,所以人類才會演化出這樣的結果。為什麼頭上會長頭髮?頭髮對腦部有保護作用,不長頭髮的人在演化過程中容易被淘汰,這都是有道理的。即使像盲腸──之前被認為是沒有用的,後來也發現割過盲腸的人比較容易感染疾病。原因是盲腸是淋巴系統──中醫所說的「衛氣」──的一部分,它長在大腸與小腸中間,而因為大腸裡有很多細菌,因此盲腸是處在一個防守的位置,不讓細菌跑到小腸裡。所以,簡而言之,每一個器官的存在都有它的目的和功能的。
心臟與腦一樣重要,它所在的位置一定也格外重要。若僅僅是為了維持流
量,現在的位置並不是最理想的,腦與心必須換過來,心臟的血才容易灌輸到腦部去。
我們必須深思這類最基本的問題。
第二問:升主動脈為何要轉一百八十度?
我們的升主動脈一出來就打個大彎,轉了一百八十度。從流量理論的觀點來看,要讓血液往前流,血管轉彎不但毫無意義,還會造成阻力,因為所有的動量都沒有了。動量本身是個向量,是有方向性的,血液衝出來就是個動量,如果一轉彎,動能能量就沒有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老早該滅種了,這樣的設計一點都不合理。而在現實中,一點點的不合理就會造成絕種。
第三問:器官為何與主動脈連接角要呈九十度排列?
所有掛在主動脈上的內臟都呈九十度。就向量分析的觀點,九十度剛好沒有分量。所以依照流量理論而言,主動脈的血應該不會流到器官,所有的器官也都不會有血。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腎臟、脾臟、胰臟、肝臟……都還活著呢?這些器官通通都呈九十度與主動脈相連,連肺也呈九十度。我們怎麼可能活著呢?
第四問:為何有舒張壓?
前面已經講過,根據流量理論,心臟最好是在頭頂上,那麼重力位能也不需要克服了,血可以順流而下。然而我們的心臟卻在最重要的器官──腦──的下面,還要把血液往上打。若要保持腦部供血充足,應該把心臟放在頭的上面,並且每個器官就像樹幹一樣,所有的分支都是沒有角度的,以供血液順著流,垂直的話,血流不進去。
收縮壓(血液擠向動脈的壓力稱為收縮壓,俗稱高的血壓)的成因大家容易理解,因為要把血送出去。但為什麼要有舒張壓(血液從動脈流出的力量稱為舒張壓,俗稱低的血壓)?正常舒張壓在七十到八十毫米汞柱之間,要當飛行員就要達到這個標準。但是舒張壓要做什麼呢?以流量理論來看,不但不該有舒張壓,最好還是負的:心臟一壓出血來,外面是負壓,血就可以流得更快。舒張壓是正壓,對心臟來說,就好像一打出血來就碰到了牆壁,完全沒有幫助。
好比吸收液體,嘴巴給一個負壓,液體就會流過來,假如嘴巴是正壓,就必須花較多的力量才能讓液體流進來,這是一樣的道理。假如身體及穴道都是正壓,心臟要把血液打到這個腔內,是比較困難的,假如都是負壓,就像在你的嘴裡提供一個負壓一樣,一吸水就流進來了。試想,喝果汁的時候,嘴裡有個馬達在打嗎?並沒有呀!所以如果是負壓的話,液體才容易流過去。換句話說,血管裡也不該有舒張壓才對,這樣血才會自己流過來。血管中有舒張壓,就等於是明明要用吸管吸水上來,卻將氣往下吹。假如有一個往下吹的力量,就必須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把水打上來。同理,因為身上的血管裡是正壓,舒張壓是正七十毫米汞柱,所以任何東西要流進血管,就必須有比七十毫米汞柱更高的壓力才行。也就是說心臟必須壓到七十毫米汞柱以上才能開始流。從流量理論的角度來看,如此的設計效率一定很差,在演化上應該被淘汰才是。可是,大家都知道舒張壓很重要,舒張壓一旦低於五十毫米汞柱,就必須急救了。這是為什麼?
第五問:為何心臟要規律地跳?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心臟要以同樣的速度跳動?這似乎沒什麼道理。假如只考慮流量的話,一下快一下慢應該也無所謂,只要能維持流量即可。當然,也許有人會說維持速度有什麼難?只要有意願就行了。或許可以這樣反問:每天早上叫你五點起床、七點吃早飯,晚上九點睡覺,過這樣規律、一成不變的生活,你願意嗎?假如沒有任何目的的話,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心臟維持一定的速率跳動,背後一定有某些生理的條件在限制它,否則不需要如此。所以在看病的時候,假如你的心跳速率、血壓突然有重大改變,這都表示有大病在身。但是從目前的血流理論來說,心跳應該是隨心所欲的,血夠的時候就跳慢一點,血不夠的時候就跳快一點,與事實不符。若要提出一個理論,對這些問題都要有合理的解釋才行。
第六問:為何動物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
第六個問題是,為什麼體型愈大的動物心跳愈慢、愈小的動物心跳愈快?從供需的角度來看,大動物需要的血比較多,小動物需要的血比較少,所以大動物的心臟應該跳得比較快,供血才會多,小動物比較小,心跳慢一些沒關係,但為什麼實際情形正好相反?而且更奇怪的是,心跳速率正好與身長成反比,大象的心跳每分鐘約三十下,人類約七十下,狗約是一百二十下(不過也要看是大狗還是小狗),兔子約兩百下,大老鼠約三百多下。以相關係數來檢視,身長與心跳速率反比關係約有零點九七至零點九九之高。從流量理論來看,這個現象很不合理。
第七問:動物如何運動?
最後一個問題是,人類要如何運動?假如心臟打出血來可以流量理論解釋的話,當我們的手臂舉起來的時候,應該會「氣血攻心」,因為動量是守恆的,血應該繼續往下流,流回心臟來。所以,一蹲下來腦部的供血也應該會有問題。其實一個蹲下來的動作包含了很多的生理反應,有些人青少年時一蹲下來就會眼睛發黑,血壓會不能維持。我們能蹲下來而且還看得見,是很奇怪的事情才對,從流量理論該如何解釋?難道動物應該不能運動,應該變植物!另一個問題是,微循環為何呈網狀?不合理呀!呈網狀的話,很多地方會重複流。微循環應該像樹枝一樣,流向順而阻力又小。所以說章魚應是世界上演化最成功的動物才是。(不過章魚的心臟也不在頭上,還是在肚子的位置。)
基本上,在生理上看到任何一個現象都應該有理由,都要去問為什麼,這樣才會看到它的「因」,而不是只看到相關性。
氣就是一種「共振」
西方研究循環理論的學者認為循環系統控制的是血液流量,而血是利用動能往前衝的。但事實上血液循環中的動能只占總能量的百分之二,演化過程中會有這麼沒效率的設計嗎?身上只有百分之二的動能可以利用來支持血液循環,剩下百分之九十八是位能。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去深究這些基本的問題,才能跳出西方循環理論的窠臼。
位能是血管壁上的彈性位能,如果認為彈性可以促進血液流動的話,就要能提出一個機制。現在西方學者所提出來唯一的機制就是流量理論,位能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升主動脈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就是為了將動能變成位能,並沒有維持動能。要維持動能事實上是很難的,就像打棒球,球飛過來時你必須以兩倍以上的力量才能把球打回去,而且無法保證與原來一樣的速度。升主動脈並沒有辦法提供這個力量,所以它只是擔任把心臟打出的動能轉化成動脈血管上共振的位能──「氣」──而已。
氣感與神經
中醫理論中有一些所謂的「氣感」效果的說法,例如「燒山火,透天涼」。像這類的變涼變熱的機制為何?當人體循環從好變成不好的時候,其過程會有從癢、酸、痛變成麻、木的五個階段,所謂的涼熱只是在這些過程裡面的另外兩種感覺。在這五個狀態裡,當我們用針灸來調整循環的時候,人體部位就可能會從一個狀態跑到另一個狀態,例如第三跳到第四或是第四跑到第三。這些麻痛癢是從何而來的?為什麼會有麻、痛、癢的感覺?當然是從神經來的。什麼樣的神經會讓你癢?什麼樣的神經會讓你痛?我們要這樣去想問題,不能只是認為酸麻脹痛是針灸的針感,如此不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本。我們所有的感覺都是從神經來的,但是神經為什麼要給我們這種感覺?神經有沒有感覺?我們必須要探討這類問題。人的神經有大條的、有小條的,如α、β、γ…等由大到小的種類。人一開始缺氧時,第一個不工作的神經一定是最小條的,因為要它維持它的細胞膜電位最困難,所以第一個不工作。接著愈來愈大條的神經才開始反應。等到痛、癢感覺都沒有了,運動神經還是會工作,因為動作都是由大條神經在主管的。等到神經完全都不會動,那就嚴重了,表示連α神經纖維都無法動作了。在缺氧狀態下,一定是小條的神經先開始失去功能。從這個角度去想,才能想到事情的根本,光考慮酸麻脹痛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至於中醫針灸時能讓穴道的感傳上行或下走,是何原理?感傳是你神經的感覺,而不是實際的現象。譬如說我把手壓著,過一會兒我的手就會開始發麻,這是為什麼?這並不是因為壓迫到神經,而是神經本身開始缺氧而沒有功能作用了。所以當麻的感覺在跑的時候,可能只是缺氧的狀況在蔓延,跟所謂的「氣」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針灸有效的「氣感」只是一種感覺到的現象,而且每個人的感覺不同。通常循環功能愈在邊緣的人──也就是有點差又不太差的人──感覺最強。中醫氣功所講的「得氣」,是指人體對於能量在身體上的感覺,但不見得一定是酸、麻、脹、痛哪一種。
中醫針灸所謂酸麻腫脹的感覺,每個人都不太一樣。如果針對了,這些感覺應該循著經絡走。至於說酸麻脹痛哪種感覺比較好,則沒有定論,本身也沒有意義。譬如說一個部位開始生病的時候,是有幾個過程的,一開始有一點點癢,是缺氧的開始,再來會感到酸,缺氧更厲害了,再過來是痛,接著再惡化就麻,麻又比痛更嚴重,最後是木,則沒有感覺了。有時醫生治痛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將病人往麻木治,病人會以為治好了,但事實上是循環更差。有一些病要治好是從麻木往回治,所以剛開始治的時候會痛得要命。這種情形就要先跟病人說明,會痛是因為缺氧的關係;神經接受體的細胞膜電壓要維持,可是缺氧的時候細胞膜的電壓無法維持,會一直往下掉,最後細胞膜電壓不能維持而根本沒有了。所以一旦把血循環弄回來,第一個反應就是細胞膜電壓立刻恢復正常,因此有很多地方本來是不會痛的,可是你愈揉就會愈痛。因為神經的反應回來了──細胞膜電壓回來了,回來後就開始有反應,有反應就會開始痛。痛覺本來是身上的一種防禦功能。這也是德國人之所以喜歡在身上貼一塊辣椒膏的緣故,哪裡酸痛就貼在哪裡。本來酸痛的地方不摸不會痛,因為已經感覺麻木了。可是一貼上辣椒膏,患部就會被刺激,血循環就會恢復。本來痛的目的就是要讓血循環恢復,好像派出所所在地,是一種警告系統,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指示身體派兵遣將過來。如果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麻煩就大了。
先天基因與後天氣血
到目前為止,基因是無法改變的,基因是包在細胞內的細胞核之中,臨床上有一些特殊案例可被治好,但是並不是所有基因病都能由基因治療,或是必須由基因治療。例如先天免疫不全症,當然是先天少了一些免疫能力,假如讓病人的循環變得比較好,他的白血球便可以補償部分的抗體不足,那麼感染疾病的機率就會變得比較小,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把病人少掉的那些免疫球蛋白補起來,而是因為白血球是廣效的消炎劑,沒有特異性,看到細菌就會吃,所以只要把循環維持得很好,白血球就能到處去。我們並沒有辦法治療基因,可是能讓病患感染疾病的機會降低。
所謂基因的病沒辦法治好,是因為基因少了一段,沒有辦法補回去。現在西方醫學已經能夠將一段基因包裝之後打回細胞內,但是療法還沒確認。如果給你吃點中藥、針灸針灸,使得循環變好,難道基因就會因此長出來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疾病是因為身上某些細胞缺氧造成沒有功能而不是缺乏某段基因的時候,才有辦法治療。「科學」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要定義得很清楚,否則就不科學了。要知道補氣是不可能治療營養不良的,沒有維他命還是非得吃維他命不可。當然有些維他命身體自己會製造,那些身上不會製造的,例如特定的氨基酸,還是一定要吃進去才行。
每一種病都一定有它的來源,能處理的是後天的、氣血的問題。把十大死亡原因搬出來看,幾乎都是這類的疾病。有人說自殺與意外也跟循環有關,是因為腦部循環不良才會想不開。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憂鬱症是腦部循環不良缺氧所造成的,意外也是,缺氧打瞌睡就可能會撞車。假如身體狀況好好的,開車應該不容易撞車。所以說十大死亡原因都與循環有關也並不過分。我們能長大成人,就應該不會有什麼嚴重的遺傳病。所以過了十五歲來看病的,應該大多是後天的疾病。十五歲以前的疾病我們不敢說,像是早老症、免疫不全症等,通常活不到十五歲,等過了十五歲才來找醫生看病的,好的中醫應該都要會看,至少能不讓病人惡化。
分辨可用循環改善的現代病
有關內分泌或神經方面的疾病,其實也可以循環來解釋。很多練功的人練一練口水或眼淚變多,是什麼原因?口水是腺體分泌的一種,口水變多是因為身體到唾液腺的循環變好,眼淚多也是因為到淚腺的循環變好了。同理,如果糖尿病的病人是因為到胰臟胰島小體的循環不佳,治療這種糖尿病就必須先改善到胰臟胰島小體的循環。如果一個成人本來沒有這種糖尿病,是因為身體變差以後才發生,就表示這並不是遺傳的疾病,而是沒有足夠的補給品來供應,所以製造不出足夠的胰島素,甚至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存,這時候只好每天打胰島素來提供身體所需。
國父說:「貨暢其流,人盡其才。」「貨」與「人」是基因提供的,而循環是提供動作的「暢」與「盡」之工作。譬如說色盲,是因為感光小體中缺乏一些色素,所以怎麼進行後天的治療也沒有用。有一些中醫聲稱能治色盲或說針灸能治色盲,這是不可能的。頂多能治因為循環不好造成的色弱,或是缺乏維他命A的夜盲症、近視、老花眼等。我們的傳統醫學治療疾病是有其一定極限的。譬如說糖尿病患者如果施打胰島素已超過兩、三年再來看中醫,就太晚了,要是在施打前兩年來,或許還有救。一旦循環不良的時間太久,所有的胰島小體都沒有了,也就沒辦法由血液循環下手來治療。
我們很難證明高血壓的遺傳性因果,但是胰島素的結構不對就很有可能是遺傳因素造成的。每一種賀爾蒙都有其特定的蛋白質,是由基因決定的,而高血壓並不是因為身體裡少了某一樣東西,只要打進去就會改善其症狀,所以高血壓不應是遺傳造成的──至少不是少數基因直接造成的。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