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迎來六十周年校慶。值此重要時刻,當反思大學使命—「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歷史意蘊與時代價值。大學圖書館藉此難得機會,舉辦紀念展覽,展示館藏中日益豐富的西方漢學珍本。 本圖錄記錄了展出的藏書,並一一簡述概況,涵蓋從十五至十九世紀中葉的書籍、地圖和手稿。珍藏之中不乏最優秀的早期漢學著作。其中許多作品均由利瑪竇、湯若望等知名耶穌會教士撰寫,他們縱然人數不多,但在深入接觸近代早期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過程中,一手創立了近代漢學,留下了近距離觀察中國的珍貴記錄。隨著這些傳教士的著作傳回歐洲,關於中國的歐洲書籍愈加準確詳細,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也與日俱增。本圖錄透過豐富的圖像,以及細緻的介紹和描述,呈現出一幅生動的早期歷史圖景,展現西方對中國持久而深入的興趣和理解,以及中西淵源的交疊與關聯。透過本圖錄,讀者亦可藉此思索如何更好地「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 In 2023,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lebrates the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ation. This occasion provides a moment for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meanings of the university’s mission “to combine tradition with modernity and to bring together China and the West.” To this end, the celebrations include an exhibi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s burgeoning collection of Western rare books about China, which is recorded and contextualized in this catalogue. This splendid volume features books, maps, and manuscripts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mid-ni
■圖書簡介■全書一函二卷共約80萬字。中國是《易經》文化的發源地,而國內外學術界至今沒有人能夠撰寫涵蓋古今中外《易經》研究學術發展史的專著。該書作者歷時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現在終於完成《國際易經學史》一書。這樣的專著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傳統經學和國際漢學的雙重學術素養。 《國際易經學史》一書,是古今中外學術界對《易經》在世界各國傳播與發展的歷史給予的第一個學術史的總結。對於國內的《易經》熱和國外的中國文化熱、風水熱和《易經》熱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教育意義,也填補了國內外學術空白。■跋/劉正■結束了對國際《易經》學史的研究,我們從西元前的伏文周孔時代,一下子又回到了21世紀的現代社會。在世界各地熱火朝天的《易經》熱和風水熱這一大環境下,認真探討科學而理性的易學研究顯得難能可貴,而且鳳毛麟角。科學和迷信的爭論一如既往存在著。信仰和理性的融合越來越難捨難分。《易經》大師多如牛毛,人人自稱祖傳三代。《易經》學會密如繁星,個個自詡國際獨尊。在名利雙收的時代,《易經》已經成了衡量一個現代人學識素養高低和身份等級貴賤的重要尺規。唉,怎麼一聲“唉”字了得!無限傷感,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論你出於什麼目的閱讀了本書,我希望你走進國際《易經》研究這個與這廣闊前景的宏偉學科。多學習幾門外語!多涉足幾個學科!然後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從我們這本書開始,瞭解國際易學研究歷史和現狀,提高國際易學研究水準和層次,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自己應有的學術貢獻!坐在書桌前,面對著電腦,當我輸入最後幾行結束語之時,下一步錄兩首舊作詠《易》詩以為結:七律•讀《易》,作於1986年冬說易原非得善終,參禪不語古今同。朝謙夕惕明真偽,趨吉嫌凶少倥侗。地厚天剛龍六動,師憂比樂水三沖。若通變化陰陽理,占破天機可賀功。七律•占《易》,作於1988年春讀易洗心苦斷腸,曾經血淚染襟裳。登科無路難通變,求道尋僊勢渺茫。水寒風蕭尋壯士,文彰筆豔憶江郎。如煙往事渾忘卻,幾滴潸潸到夢鄉。最初,我只想撰寫一卷本30萬字左右的書稿,結果一動筆就刹不住了,洋洋灑灑地寫了80多萬字左右的篇幅,馬上就要到2021年的新春佳節了,我決定收筆。如有任何指教,我都是歡迎的。Finally, I want to say:I want to thank my wife and my daughter for their love,support and s
■圖書簡介■全書一函二卷共約80萬字。中國是《易經》文化的發源地,而國內外學術界至今沒有人能夠撰寫涵蓋古今中外《易經》研究學術發展史的專著。該書作者歷時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現在終於完成《國際易經學史》一書。這樣的專著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傳統經學和國際漢學的雙重學術素養。 《國際易經學史》一書,是古今中外學術界對《易經》在世界各國傳播與發展的歷史給予的第一個學術史的總結。對於國內的《易經》熱和國外的中國文化熱、風水熱和《易經》熱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教育意義,也填補了國內外學術空白。■跋/劉正■結束了對國際《易經》學史的研究,我們從西元前的伏文周孔時代,一下子又回到了21世紀的現代社會。在世界各地熱火朝天的《易經》熱和風水熱這一大環境下,認真探討科學而理性的易學研究顯得難能可貴,而且鳳毛麟角。科學和迷信的爭論一如既往存在著。信仰和理性的融合越來越難捨難分。《易經》大師多如牛毛,人人自稱祖傳三代。《易經》學會密如繁星,個個自詡國際獨尊。在名利雙收的時代,《易經》已經成了衡量一個現代人學識素養高低和身份等級貴賤的重要尺規。唉,怎麼一聲“唉”字了得!無限傷感,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論你出於什麼目的閱讀了本書,我希望你走進國際《易經》研究這個與這廣闊前景的宏偉學科。多學習幾門外語!多涉足幾個學科!然後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從我們這本書開始,瞭解國際易學研究歷史和現狀,提高國際易學研究水準和層次,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自己應有的學術貢獻!坐在書桌前,面對著電腦,當我輸入最後幾行結束語之時,下一步錄兩首舊作詠《易》詩以為結:七律•讀《易》,作於1986年冬說易原非得善終,參禪不語古今同。朝謙夕惕明真偽,趨吉嫌凶少倥侗。地厚天剛龍六動,師憂比樂水三沖。若通變化陰陽理,占破天機可賀功。七律•占《易》,作於1988年春讀易洗心苦斷腸,曾經血淚染襟裳。登科無路難通變,求道尋僊勢渺茫。水寒風蕭尋壯士,文彰筆豔憶江郎。如煙往事渾忘卻,幾滴潸潸到夢鄉。最初,我只想撰寫一卷本30萬字左右的書稿,結果一動筆就刹不住了,洋洋灑灑地寫了80多萬字左右的篇幅,馬上就要到2021年的新春佳節了,我決定收筆。如有任何指教,我都是歡迎的。Finally, I want to say:I want to thank my wife and my daughter for their love,support an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