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文集的主題毋論從大處著眼、或從特殊專題出發,不外是筆者聚焦兩次世紀之際(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葉,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葉),史學學術風尚變化所作的省思;居中有破、也有立。此中,自然涉及史學與其他學科分分合合的故事。本書所選的十三篇文章,均是思索近年西方史學發展的趨勢,但願對中國史學的開展有所借鑑,甚或助益。要言之,19世紀乃是西方史學的黃金時代,歷史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以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為首的名家輩出,馳騁西方學界,睥睨一切。1902年德國史家孟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得憑羅馬史的鉅著,獲頒諾貝爾獎的殊榮,便是一例。然而,反諷的是,自此史學的聲望卻從巔峰下墜,難以挽回頹勢。其故,無非世紀之際,新興社會科學的崛起;昔為「學問女王」(the Queen of Knowledge)的史學,驟成眾矢之的,備受挑戰。而史學應付無方,節節敗退,割地賠款乃是常事。甚而,歷史作為一門專業知識,致遭無用之譏。然而人類的活動原是時序的產物,欠缺歷史作為個人或群體記憶的指引,人們難免茫茫然,無所適從。或許如是,二十世紀末葉史學的發展居然峰迴路轉,起了極大的變化;原來失憶時間面向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終於覺識到歷史意識的重要,而有了明顯的轉變,進入了人文及社會科學「重新發現歷史」、史學研究眾聲喧嘩的時期。我將此一變化梳理成〈歷史的轉向―二十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一文,以供學界參考。――黃進興
21世紀不能錯過的八場對話,直視當代頂尖學者的學思歷程麥克阿瑟獎得主安‧布萊爾(Ann M. Blair)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波薩獎得主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塞雷納獎章得主吉爾‧克雷耶(Jill Kraye);麥克阿瑟獎得主彼得‧米勒(Peter N. Miller);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研究中心主任讓-路易‧貢當(Jean-Louis Quantin);劍橋學派政治思想史創始人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八場對話,八位專家,藉由年輕學者的提問,洞悉如何突破既有思維,開拓全新視野!如何運用既有資源,規劃未來藍圖! 本書作者亞歷山大‧貝維拉夸和費德里克‧克拉克兩位年輕學者,訪問八位當代歷史學界的大師。他們彼此來自不同的史學領域,包含書籍史、科學史、非西方知識傳統的歷史、學術史、哲學史、古物學和物質文化的歷史、宗教史、以及政治思想史。 透過問答訪談的形式,這些學者述說了他們投身歷史學的經驗,如何看待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如何突破既有的思惟,開創全新的視野?與談人之一的吉爾‧克雷耶教授,曾經在瓦堡研究所圖書館擔任十六年圖書館員。作為一位圖書館員,她必須掌握圖書館內所藏的書籍,讓她了解到學習歷史不能侷限在自己的舒適圈,要像一間圖書館一樣結合歷史、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領域,才能臻於至善。 本書揭露歷史學家寫作背後的心路歷程,訴說他們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不僅為以學術為志業的人們,提供一盞指引前路的燈火,更向大眾展現歷史學的本質,引領我們重新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訪談學者簡介安‧布萊爾(Ann M. Blair)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自一九九六年開始,任教於哈佛大學歷史學系,其優異的教學與研究表現,使她被提名為「普弗茲海默‧哈佛大學講座教授」(Carl H. Pforzheimer University Professor)。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歷任普林斯頓、哈佛、布蘭戴斯、哥廷根、芝加哥等大學教席,自一九九五年起出任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MPI für Wissenschaftsges
●榮獲日本2020 GOOD DESIGN AWARD●巡迴日本各地的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推出地方創生活動的實作指南與案例解析,帶領你發現前所未有的新風景。●不可能有毫無特色的鄉鎮,手繪地圖告訴你日常也能成為出乎意料的驚喜!不會畫圖也沒關係,任何人都能樂在其中,透過手繪一張地圖重新走入地方,發現前所未有的新風景!誰說地圖一定只能記錄正確的地理資訊,手繪地圖告訴你,看似平凡的日常也能找到意料之外的驚喜!只有你沒料想過的主題,沒有畫不出來的地圖。一起來看看,本書作者「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在日本筑波市的百貨公司「BiVi筑波」內,舉辦手繪地圖工作坊的真實故事。筑波位於東京市郊,因為近年鐵路快速發展,成為來往東京的通勤族會優先選擇定居的城市,有越來越多年輕家庭移入。大家對在筑波生活有什麼心得呢?委員會在人來人往的購物商場中,隨機邀請民眾提供「在地生活的小道消息」並繪製地圖。短短三天的活動中,就募集到六十四份手繪地圖。這些地圖中,既有不同群眾的生活話題,也有流傳已久的經典傳聞。例如:只有在地人才知道,好吃到媲美甜點的烤地瓜、公園裡神秘的鳥類紅面鴨;對剛搬來此地的親子家庭會很實用的育兒小知識,有開到很晚的診所資訊、強力推薦週末遛小孩的絕佳地點;甚至連百貨公司「BiVi筑波」,也有逛街達人提供的秘密指南。像這樣,只是地方上口耳相傳、「看似沒什麼、但只有少數人知道」的小道消息,一放進手繪地圖,讓地方瞬間活躍起來。《手繪地圖畫起來!》是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集結在日本各地舉辦挖掘地方魅力企劃的「手繪地圖工作坊」的經驗,透過4大執行步驟X16個真實案例,逐一解析發現與展現地方魅力的訣竅,在本書中整理出「你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戰指南。他們帶領大家以容易操作、輕鬆無負擔、覺得有趣的方式繪製地圖,並且讓參與者可以生產出自己的作品。大家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找出地方上令人懷念的回憶、街坊八卦等無奇不有的資訊,從自己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重新發現居住地方(家鄉)的特色,這些特色對別人來說或許會是意料之外的驚喜。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認為,工作坊的重點是在繪製地圖的過程,每個人對地方的奇思妙想和觀察心得,可以在視覺化的地圖上被毫無保留地呈現。參與者透過手繪一張地圖,搖身一變成為地方的代言人。手繪地圖工作坊是不分男女老幼、各種社群,都可以愉快地參與並獲得成就感的活動。我們希望「手繪地圖」這個在日本各地持續發酵的「
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思想養成的訪談集。余英時先生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本書由思想史學者陳致透過訪問,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未包括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余英時先生是在迄今獲獎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陳致接受香港《明報月刊》委託,通過越洋電話數次訪問余先生。訪談記錄著重在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篇。余英時簡介余英時 (1930-2021)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