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洛.高基(Camillo Golgi)是活躍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科學家,他開發出一種細胞染色技術──黑反應,首次揭示了神經細胞的完整輪廓,這項成就宛如伽利略的望遠鏡天體發現,讓科學家終於得以解析如同宇宙般神祕的大腦之結構,奠定了現代神經科學的基礎,並使他與西班牙科學家拉蒙.卡哈爾(Ramón y Cajal)共同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然而,今日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高基」,往往只是細胞構造「高基氏體」的代名詞,又或是聯想到他的「敗者」形象:他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是如何脫節地堅決反對拉蒙.卡哈爾的神經元理論…… 為能讓這位沉寂百年的科學巨擘得到應有的認可,本書作者以其神經科學與科學史的專業,透過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建構出高基的時代背景與其生平,並鉅細靡遺地呈現高基在神經科學、細胞生物學、傳染病學等科學領域的研究歷程,讀者將能看到一位堅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窮其一生投入科學研究的學者風範,並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科學貢獻之偉大!
沒有這一張重要臉孔,歷史如何填補深邃空白的──裂縫?對母親的奮力追尋,吹起龐大的歷史珍貴碎片---割開縫隙,照見歷史裂縫的光或者黑暗,竟如此刺眼與驚心――終於掀開灰燼,奇蹟出沒,她不再是沒有任何影子的人。---二戰的百萬東歐勞工立碑之作!最後一塊戰後文學的費力拼圖,就此生成。「我那可憐的、被逼瘋的媽媽!」娜塔莎.沃丁在書寫數十年後的大膽嘗試,摸索近乎空白的家族史,讀者也終能瞥見那被世人遺忘的歷史碎片。這部作品以動人的黑暗之光照見代表數百萬人的命運,它是一個世界的、具歷史性的文學事件。十歲的女孩不知道自己屬於某種人類殘忍拋下的廢物,屬於戰爭遺留下來的一些「人類垃圾」。從小不知為何住在「流離失所者」集中營,更不知母親來自哪裡,經歷了什麼?「如果妳看到了我所看到的」 ,沃丁的母親一遍又一遍地說這句話,但她的意思卻被帶到了她的墳墓裡。作品以動人光芒照見代表數十或數百萬人的命運,一個世界性的文學事件。一段被歷史淹沒、不被照見的摺痕,一出版即震撼國際。更因馬里烏波爾一再遭逢的戰火命運,再次被聚焦。林育立、鄭芳雄/ 專文導讀;房慧真、黃哲翰、鍾文音/重磅力推.席捲歐洲排行榜文學類,一段不被看見的歷史真相。.獲萊比錫書展大獎、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獎(Alfred Döblin Prize)等。.獲歌德學院 New Books in German年度選書。.銷售超過100,000冊以上,售出十餘國版權,近年更被視為重要的歷史資產。.本書被視為歷史資產上一張「重要臉孔」。作者沃丁以追尋她無人知曉的烏克蘭母親,從一點蛛絲馬跡為始,翻出歷史被掩蓋的一頁。她的母親1920年生於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1943年因成為「東方勞工」與其丈夫一起被驅逐遣送到德國。書中講述了關於戰爭大屠殺後,東歐工人強制勞動的生活飽受壓抑的景況,也為歷史下了註腳:第三帝國強迫勞動真相,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片影。她的母親搭船來德國前就曾目睹其貴族家庭在史達林恐怖主義中毀滅,又於德國歷經希特勒統治的時代,罕見經歷過兩大強權。二次大戰後過幾年,她的母親於三十六歲選擇自殺身亡。隨著事件一一浮出,這位沒有影子的母親幽靈般的存在終於有了相對立體的存在臉孔,彷彿是遲來的奇蹟!出版後讀者感動讚譽,這本書為一張重要的歷史「面孔」,並給予十顆星高度評價。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范力沛(Lyman P. Van Slyke)、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史景遷(Jonathan Spence)、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高居翰(Jr. James Cahill)……北美中國研究泰斗共同撰寫的列文森深度解讀,首次全文中譯 列文森著作備受爭議,為何被視為「天才般的成就」與「史學藝術的巔峰」?「像莫扎特一樣,他用精湛的技藝創造出了比技藝精湛更有意義的東西。」 收入列文森遺稿〈猶太身分的選擇〉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列文森之子托馬斯.列文森(Thomas Levenson) 作序葉文心、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董玥、黃樂嫣(Gloria Davies)、齊慕實(Timothy Cheek)、白傑明(Geremie R. Barmé) 聯合撰寫長篇導讀 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才華橫溢的美國歷史學家,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他以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半個多世紀以來持續為中國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1987 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創設「列文森圖書獎」,以紀念他的學術貢獻。 本書由一組集中討論列文森著述的文章組成,出自費正清、范力沛、史華慈、史景遷、魏斐德、高居翰等北美中國研究界的重要學者之手。他們分別回憶列文森的學術和生平,探討其觀點與貢獻,並從學術批評的角度展開深入對話。這些文章一方面為閱讀和理解列文森指出了不同角度的門徑;另一方面也印證和展示了列文森的學說如何持續參與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為中國研究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和動力。 書末收入列文森本人的一篇未刊文稿〈猶太身份的選擇〉,被視為深入理解其思想脈絡的重要文獻。
二十五年小兒神經外科執業經驗二十三堂生命故事,面對各種生離死別、各種救回與放手,孩童生死、家屬情緒、醫病關係、法律問題,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也會痊癒,得到繼續前進的勇氣。我知道自己並不能完全體會失去孩子的痛苦,但我每晚都認真的祈禱著永遠不需要體會。十二歲的小女孩,上一分鐘還跟家人開心地看著《哈利波特》,下一秒就突然因為腦溢血昏迷,被送到急診室。同樣都因受到槍傷前來急救,一個三十歲的男子,成了啞巴,再也無法用言語與社會互動;一個三歲小男孩,則是安全救回。兩人的腦部子彈的路逕相差不算遠,結果卻是天差地遠。專業審定:張雅婷│臺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本書為作者回顧二十五年來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生涯所寫下的想法。各章節以不同時期遇到的病例為主題,講述之中所經歷的各種挑戰、心境,像是對於醫生責任感的反思,該如何作為,或是短暫的猶豫,可能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面對病患家屬的情緒,遭遇網路霸凌、法律問題;在死亡面前接受自己的無力、承認悲傷,然後好好照顧下一位病人等。作者站在第一線面對生死,且對象為年幼的孩子、甚至是胎中的嬰兒,更讓他認清生命的脆弱,同時學習與所有好或壞的可能性共存。書中延伸醫療現場的感悟連結自身,不斷思考作為兒子、父親與生命的意義。父親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角色,也因為父親的心願和時間的推移,半推半就成為醫生;直到父親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兩人在最後的相處中,作者終於停止長期的自我懷疑,明白當醫生是自己而非父親的決定。另外,同樣身為父親的角色,更能理解、體會家長的處境,揣想什麼治療方法是對病患與其家屬最好的選擇;關心病患,甚至持續追蹤他們長大後的情況。作者並未強調奇蹟,或誇耀精湛的醫術(畢竟小兒神經外科的手術風險相當高),而是聚焦在從各個案例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描述。隨著每一次的際遇,塑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醫生,以及對於人生觀的影響。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觀看一部發人省思的醫病關係電視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喜悅,與希望。本書特色作者專精且致力於小兒神經領域,為提供該領域醫生們更多元的研究資源,與夥伴共同創辦兒童手術成效中心(Surgical Outcomes Center for Kids,SOCKs),該機構的主要目的為:1. 評估手術、以病患為導向的成效,給予未來相關臨床決策建議。2. 確保能夠改善病患整體健康的卓越標準與最佳治療。3. 實施品質改善計畫,創造醫療
在家庭責任與修行之間,如何找到平衡?如果《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已觸及你的靈魂,那麼《帕帕吉傳》將帶你到更遠。在混亂世道中,要養活一大家族的在家修行者,怎麼行走人間?這本書不僅是一個現代修行者實錄,更是在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中修行的生活典範。深度、真摯、第一手的敘述,讓你感受到靈性與日常生活如何交織共存。《帕帕吉傳》是一本特別的傳記,由帕帕吉親自邀請編者大衛•高德曼來撰寫,涵蓋了帕帕吉早年在印度尋師訪道的歷程,壯年作為一家之主為生計奔波的歲月,以及在這些外在活動之下,自然流露的種種非凡事蹟和師徒故事。帕帕吉是一位傳奇的現代修行者,故事從旁遮普邦的一個小鎮開始,當時他只有六歲,經歷了一次非凡的開悟體驗。他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內在平靜和安寧,這種感覺一直伴隨著他成長。成人後,他四處尋訪「能讓他見到神的人」,最後,他遇見了上師拉瑪那尊者,從此他的生命豁然開朗。帕帕吉的人生中也有許多波折和挑戰,包括印度在英國殖民下的歷史創傷、印巴分治帶來的動盪、家族責任與棄世修行的矛盾,但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平靜的心,並堅定地走著自己的道路。許多人在接觸帕帕吉後,經歷了巨大的轉變,開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並開始尋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如果說拉瑪那靜默如山,那麼帕帕吉就是一台忙碌的火車頭,遊遍印度,造訪世界各地,恰似無上真我的人間使者,回應有緣的信徒和弟子,無論何處都能聽聞法音、面見真容。他的教授風格宛如獅子吼,震破人們自我蒙蔽的保護網,而又充滿慈愛鼓勵,這在都展現在書中收錄的信箋中,讀之令人動容。這本書是一個現代修行者的實錄,大量發自內心細膩的記載、第一手資料,還有在紛亂的世道修行的典範。如果你曾被《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給觸動,也切莫錯過《帕帕吉傳》。帕帕吉的故事將深深地觸動你的靈魂,啟發你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後,帕帕吉審訂了全書,大部分章節都在勒克瑙每日舉行的薩特桑中朗讀出來。另外還有兩卷傳記,涵蓋了他在1970年代之後與西方修行者和更多的印度弟子接觸的故事,將在日後陸續出版。讀者回饋解脫入門書!帕帕吉所傳遞的訊息,對於幫助實現個人的寧靜非常重要,而「渴望解脫的那把火」,正是重點!――讀者WAYNE R POUND美妙的靈修傳記!我非常感謝大衛・高德曼沒有屈服誘惑而創作一本迎合讀者的小傳記,而是選擇寫出全面、深入的生平故事來介紹這位紀引人注目的現代靈性導師。我覺得整個故事令人著迷,也非常鼓
《紐約時報》暢銷書《美聯社》、《華爾街日報》、《運動畫刊》強力推薦《紐約時報》暢銷冠軍《老虎伍茲》(Tiger Woods)作者傑夫.班尼迪克最新力作在勒布朗剛進聯盟時,耐吉(Nike)為他設計了廣告標語:「我們都是見證者。」(We Are All Witnesses.)20年來,我們果然見證了勒布朗創造的一切,而且還在持續。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不只是運動員。他是NBA洛杉磯湖人隊當家球星,曾效力克里夫蘭騎士和邁阿密熱火,擁有4座NBA總冠軍、4次NBA最有價值球員、兩枚奧運金牌,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率領3支不同球隊奪冠,且都拿下總決賽MVP的球員。這些是大家都看到的勒布朗,但多數人不知道:◎他18歲時,就可以背出當年NBA 29支球隊的先發陣容,並說出自己在各隊中最適合的位置。◎因為勒布朗,NBA從球隊老闆、總經理、總教練當家,演變為「超巨」球員紛紛「參與」球隊經營,簽誰、用誰、誰走、乃至於戰術決策。◎因為勒布朗介入,NBA球員待遇大幅提升,暴增了許多球隊的市值:他提升了收視率,他為此爭取調薪,促使轉播權利金額曝光。◎你知道嗎?勒布朗的故事,也是四個在低收入社區長大、甚至大多沒念過大學的年輕人,結成班底、共闖事業,彼此提攜,終於個個獲得巨大成功的故事。當中,有人成為運動巨星、有人成為最成功體育經紀人、有人在洛杉磯晉身電影電視製作人、有人成為NBA球團高階主管。本書作者為《運動畫刊》體育作家傑夫.班尼迪克(Jeff Benedict),繼暢銷書《老虎伍茲》(Tiger Woods)、《新英格蘭愛國者王朝》(The Dynasty)後,歷時3年、超過250次專訪,深刻剖析這位繼喬丹之後最偉大的籃球員:如何把「自己」經營成一門偉大的生意——玩轉於金錢、權力、名譽之間。◎「把團隊成功置於個人之上」,是球迷對他的最大「批評」對勒布朗來說,把球權跟獲勝功勞分享出去,是很自然的事。比起自己拿100分,他更渴望用100次助攻幫隊友得分。正如曾代表耐吉簽下喬丹的傳奇業務員,桑尼.瓦卡羅所言:「勒布朗正在做的事是教不來的。」因為他的無私球風,源自兒時啟蒙教練的一句話:「只要你把球傳出去,每個人都會想跟你打球。」◎股神巴菲特形容:「如果勒布朗是一家上市公司,我會買進。」勒布朗就像一間企業,他把對籃球的熱愛轉化為商業帝國。不只透過代言獲得報酬,更設法